更公平、更安全、更开放——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合作共赢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这个深秋,APEC会议在北京留下累累硕果,全世界都听到了来自神州大地的声音。而在不到半个月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所受关注前所未有。
面对巨大的历史机遇和复杂的风险挑战,唯有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在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下,中国经济社会将迎来生机勃勃而井然有序的深刻变革,进而推动整个区域和世界的发展繁荣。
以法治促公正建设更加公平的中国
“反腐”,成为今年APEC的一大关键词。
11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26届部长级会议通过《北京反腐败宣言》,成立APEC反腐执法合作网络,在亚太地区加大追逃追赃等合作,携手打击跨境腐败行为。
这是将“打老虎”、“拍苍蝇”向各领域纵深推进后,中国在国际反腐败战线上扛起的一面大旗。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又一次对深化改革和公平正义的关系作出精确论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国向世人宣告,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在于政府坚守法治底线,严格依法执政——
2014年10月,中国的行政诉讼法在制定25年后作出首次修改,进一步拓宽“民告官”的法律渠道,扩大了可诉行政行为的范围,强化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监督。
此时的北京市平谷区,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已坚持3年多,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法治培训100%覆盖,全区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比例超过60%。这些举措都是围绕一个目标:让官员敬法学法用法成为习惯。
“政府如果不依法办事,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小事中感受不到公平正义,那他对政府就没有信心。”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袁曙宏说,“小康不仅是物质的小康,也是公平正义的小康。要使人民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必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公平正义,体现在市场对守法者敞开的怀抱——
2014年9月,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因犯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被判处罚金人民币30亿元,公司外籍高管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驱逐出境。
“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中国的市场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平等开放。”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飞跃说,“只有诚信守法、规范经营的企业,才能在中国迎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公平正义,更在于法律对人权和生命的尊重——
2014年8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念斌投毒案”,涉嫌犯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上诉人念斌被宣告无罪,成为中国从制度上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一个里程碑。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腾表示,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系列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促进公正司法的措施,就是要通过修改现行的法律,明确疑罪从无的程序设置,确定非法证据的范围和界定,从制度上着手把这些法律原则落到实处,使刑讯逼供和冤假错案得以减少乃至绝迹。
“公平正义就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公平正义,最重要的制度保障只能是法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说。
用法治促平安建设更加安全的中国
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已成为各国投资者越来越看重的因素。
近日,在中国中部省份湖北,恩施州恩施市龙凤镇的村民向噶爷与几户村民签订了一个永久通路协议。“我的气消了,对处理结果非常满意。”向噶爷说。
前不久,向噶爷等5户人家修了一条路,与另外3户人家20年前修的路接了起来。因为涉及占地补偿等问题,双方发生纠纷,从相互争吵一步步升级到堵塞道路,有的村民多次到政府上访,声称解决不好就要闹到州里、省里。
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村干部求助于恩施州“法律顾问服务网络”,邀请两位律师上门沟通。律师的耐心讲解和依法调处,让村民们坐下来有话好好说,终于达成了共识。
恩施的探索,是中国着力健全基层平安建设工作体系的缩影。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问题导向、法治思维、改革创新,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努力建设平安中国。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特殊转型时期,刑事犯罪多发高发,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强,跨区域犯罪日益突出。为适应新形势,环首都七省区市、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泛西南、长三角地区、中部五省、泛珠三角地区建立了治安防控区域协作机制,防控和打击犯罪的整体实效不断增强。
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网络谣言、暴恐犯罪……这些都是影响中国民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对此,《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一系列法律文件密集出台,公检法等各部门严格贯彻执行,各类犯罪的高发态势已得到有效遏制。
数据显示,全国命案发案数量近年来持续下降;持枪、爆炸犯罪案件在过去10多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2013年又分别下降41.4%、27.5%。
“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加强基础建设,加快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习近平主席为平安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前提。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各项改革举措正在社会治理的更多领域展开——
大力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政法机关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等有了明显提高,涉法涉诉信访群众逐步回归法治轨道解决诉求。
持续推进酒驾整治。与3年前相比,全国查处酒驾起数和酒驾致人死亡数均下降40%左右,“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多位专家指出,从“管理到治理”“从监督到服务”“从插手社会组织到购买公共服务”……中国社会治理正步入“共治与法治”的新境界。
以法治促开放建设与世界合作共赢的中国
截至目前,2013年9月挂牌的上海自贸区已满1岁。从两位数的外贸增速,到数以万计的新设企业,再到那块被无数人津津乐道的红色“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牌匾,上海自贸区正在法治框架下显露其蓬勃的生命力。
2014年11月11日,APEC会议通过《北京纲领:构建融合、创新、互联的亚太——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决定启动并全面、系统地推进亚太自贸区进程。
“上海自贸区的各项改革措施都在法治的框架内不断细化,有利于形成开放、公平、公正、标准明确、透明度高的投资环境。这为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实施新一批扩大开放措施提供了法治经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沈国明说。
从曾经的“改革要上,法律要让”到今天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人们发现,中国政府已经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以法治精神和制度建设推动改革开放从政策推动向法治引领转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为我们用法治思维做好外交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表示,中国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将主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法治理念。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说,中国致力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包括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人们看到,中国正在与世界合作共赢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前来参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透露,美中两国同意新的签证安排,学生签证有效期将由目前的一年延长到五年,商务和旅游签证将延长到十年。
——APEC商旅卡在中国已经颁卡超过4万张,为许多商务人士解决走向亚太的签证之忧。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修订稿大幅缩减了限制外商投资产业条目,从原来的79条减少到35条。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中国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
人们期待,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已经来临。站在新起点的中国,将继续把握、顺应和融入时代潮流。
人们相信,尽管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前所未有之重,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之多,依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驾护航,中国一定能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与其他国家共同建设一个紧密相连、携手并进的世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