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浙江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大虎牌打火机行销欧美,吉利汽车收购德国沃尔沃,义乌小商品市场名扬海外,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当浙江人把生意做到海外时,也把中国制造带到了全世界。
这离不开浙江技能人才的贡献。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技术娴熟、手艺高超、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
2004年,浙江省技能人才总量达343万人;到2014年6月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87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79万人。
建立一整套政策体系实施技能人才强省战略
为了打造经济升级版,浙江省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技能人才强省战略,推动经济“爬坡过坎”。
“《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30万人。我们将不断壮大浙江省技能人才队伍,力争早日实现这一目标。”浙江省人社厅厅长吴顺江说。
为了加快技能人才建设步伐,浙江省出台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发出了《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给技能人才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此外,浙江省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如 《关于加快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关于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的通知》《关于建立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通知》等。
据吴顺江介绍,近年来,浙江省积极开展“钱江技能大奖”和“浙江省首席技师”评选表彰,开展企业人才工作年活动;同时,召开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推进会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现场会,开展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全面加快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
按照“拟定大政策、搭建大平台、开展大比武、实施大培训、优化大环境”的工作思路,浙江省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创新工作机制,技能人才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杭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丽水等地,精心构建了“培训有补助、待遇有享受、成才有保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体系。
2014年,浙江省启动实施“千企千师”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在未来3年内,将打造1000家企业、1000名技能大师组成的高技能人才领军队伍;到2017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0万人,基本建成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队伍。
做好技能培训“大文章”打造“十百千”品牌技校
两年前,浙江省选送48位技术工人和技工院校优秀教师到德国,开展了为期28天的“技能取经之旅”。他们是首批“金蓝领”出国培训学员,浙江省为每人补助6万元。
浙江省向民营企业释放了这样一个信号:企业想转型升级,不光要派高管出国学管理,也必须舍得花钱让一线工人出国学本事,他们才是企业技术提升的基石。
浙江省每年选送100名一线“金蓝领”,到德国、意大利、美国、新加坡学习。2013年,浙江省将德国和台湾地区的专家请进来,指导开展数控加工、模具制造等6个职业(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
政府在“政策服务”上做文章,企业在“引才育才”上做文章,学校在“培养导向”上做文章。浙江省的校企双方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双导师制”的合作培养模式,疏通了需求———培养———上岗的渠道,实现了招生———培养———就业的无缝对接。
同时,浙江省注重做好技能培训“大文章”,让每一位劳动者都有一次获得免费技能培训的机会,力争使每一位劳动者都有一技之长。
浙江省大力实施“十百千”品牌技工院校建设工程,将利用3年时间,扶持10所技师学院、 100个专业、1000名教师;建立技工院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制度,组织技工院校品牌专业评选,举办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培训班,开展技工院校正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工作。
目前,浙江省已经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12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24个;基地与473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年开展社会培训16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3.4万人次。
2014年,浙江省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达160家,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1家。到2015年,浙江省将建成20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们纷纷立下“军令状”:带好徒弟,创造效益。
由邵宏斌带领的杭州钢铁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团队,较好地实现了目标。他们完成的7个技术改造项目,总投入不到8万元,却直接创造出经济效益5500余万元。
西湖绸伞、王星记扇子、龙泉宝剑、龙泉青瓷、青田石雕、金华火腿等传统非遗行业,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浦江县开展“金蓝领”师徒制技能结对帮扶;新昌县开展“订单、菜单、买单”式培训;东阳市创新培训资金引入机制,实现3.5万名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员工技能资格等级企业自己说了算
吴仁灏是杭州汽轮机厂的一名技术骨干,主持了汽轮机20多项专利技术课题研究,拿过浙江省质量一等奖、中国质量协会二等奖。他还曾经凭着丰富的经验,成功解决产品生产故障,为企业挽回近1亿元的损失。
然而,就是这样一名技能专才,却在理论考试中屡屡折戟,不能晋升为高级技师。
2013年,吴仁灏通过直接认定评审,终于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
当年,浙江省将技能人才评价权限,下放到所有符合条件的2047家规模以上企业,由企业进行工作业绩评定和职业能力考核。当年浙江省评价技能人才15.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万人。
2014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办法》,明确了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主要内容、工作方式和实现路径,全面推行企业(行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员工的技能资格等级,企业自己说了算。”吴顺江说,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要在评价标准上主动适应企业需要,在评价权限上主动放权于企业,在评价内容上主动贴近企业岗位,引导和鼓励人才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流水线上,切实解决科研成果转化、人才直接服务经济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根据《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321”行动计划》,未来3年内,浙江省将每年推动10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同时,开发200个新职业(工种)标准、题库和100个职业培训包。
为了打破社会化考评“一枝独大”的技能评价模式,浙江省探索建立以企业自主评价为主,包括社会化考评、专项能力培训考核、国际职业资格评价在内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
浙江省逐步构建完善了以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能力建设政策体系。从高技能人才引进到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从技能人才专项资金使用到行业标准开发、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这一政策体系涵盖了技能人才工作各个环节。
如今,在浙江,月薪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高级蓝领越来越多。很多企业积极在关键职业(工种)、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工人和首席技师、职业技能带头人,通过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形式,给予高技能人才高报酬、高奖励。
在政府和企业的激励下,如今在浙江,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