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坐了很多次‘专车’,有沃尔沃、奥迪、福特,从单位到家里,专车花费比出租车贵了十多元,但感觉挺不错的。”对于在北京普华永道工作的肖露而言,“专车”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它正利用自身优势在传统领域中打开一个缺口,而活水的涌入,正试图改变固有的利益格局。然而,新事物的成长,从不是一帆风顺,它需要适当包容,更需要科学监管。
“不是‘黑车’,也不是‘灰车’”
岁末年初,沈阳、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专车”都遭遇质疑,部分地方将其定义成“黑车”。然而,“专车”又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首选。
当记者用滴滴软件叫上“专车”后,系统很快显示有两位司机正在抢单,最后抢到单的是一辆斯柯达的司机张师傅。这是他的第363单,系统显示他的评分是4.6星(总分5星)。
从位置信息显示,张师傅从距离仅有500米左右的地方赶来,手机上还显示出司机照片及他的身份证号码。
根据平时的打车经验,从北京南三环的刘家窑到东城区的磁器口,出租车费用是20元左右。此次打专车花费为31.9元,系统显示包括起步费15元,距离4.8公里的里程费13.9元和低速费3元。不过在使用了15元的专车优惠券后,只花了16.9元。支付后,通过系统可以索取发票、投诉以及查看司机评价、服务次数和排名等信息。
据了解,打车软件背后通常都有一套评价系统,乘客与司机交易后的评价影响了司机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以Uber打车为例,每一次低于4星的评价都要被调查原因,Uber会给用户发送邮件询问不满意的原因,甚至退款。
“我不同意取消专车。”在北京一家金融机构工作的王青看来,“专车”不是“黑车”,也不应是处于模糊地带的“灰车”,而应该让专车更好地发展,解决更多人的出行难题。经常使用专车的她认为,专车司机的服务水准超过了出租车司机。“上下车帮忙开门,提醒系安全带,车上提供矿泉水、纸巾、充电器,环境安静又舒适。”王青说,即便专车价格比出租车要贵一些,也更倾向于用“专车”。
自去年互联网打车软件陆续推出专车服务,从兴起到火爆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在新浪微博最近一项名为“你常坐出租车还是专车”的调查中,截至目前已有7000多名网友参与了投票,其中选择专车的占到了75%。
大面额的优惠券,优质的服务是专车获得青睐的原因。各家打车软件为抢占用户市场的“烧钱”活动一直持续,“专车券”的优惠额通常可达十几元,这无疑对用户充满了诱惑力。在多数采访对象看来,使用专车最多的一个理由就是“打车难”。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对于家住在西五环,工作地点在东二环的张越来说,即便不是高峰时段,直接拦车或是使用打车软件,都要等很久。相比之下,打专车要容易得多。这无疑让专车拥有了较大优势。
“有需求,就有供给,关键是监管要跟上”
2012年4月,北京百花出租汽车公司出租汽车驾驶员王某在一次夜间营运的过程中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了对方人身和财产损失,经事故责任认定,王某负事故全部责任。事故发生后,北京百花出租车公司被告上法庭。经法院认定,北京百花出租车公司需在保险公司履行赔偿责任之外,另赔偿事故无责方27万余元。
营业性城市客运涉及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新出现的“专车”能否真正让百姓放心、安心出行?一旦发生事故,谁来承担责任?
“过去,只要和劳务公司、租车公司签订协议,私家车也可以接入平台成为‘专车’。”一位专车司机说。针对“私家车”接入平台问题,最近交通运输部强调,各类“专车”软件公司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承担应尽责任,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
“专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车?有没有门槛和安全要求?
记者在采访滴滴打车公司时,对方给出了正式的书面回复,其中指出:“专车”其实是商务车,虽然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的私家车无异,但属于汽车租赁公司,不在马路上巡游,只能通过电话或软件召车,提供点对点服务。作为滴滴专车,首先车辆的要求需要在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商务车,并且在行驶年限上也要求在5年以内。
对于租赁模式,滴滴回应称,是通过与租赁公司合作,来进行商务车辆的纳入。滴滴和所有的合作公司都签订合同。滴滴还要求,车辆在外观和内饰上都没有明显的损伤,并且要求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每次接送完乘客,都需要对车内进行整理,恢复到标准状态。对于专车司机要求,滴滴表示,必须具有5年以上的驾龄,在驾龄期间没有发生特大交通事故,司机个人的背景也需要进行系统调查,背景健康等都需要备案。
此次交通运输部肯定了专车这种形式的积极意义,并指出,当前各类“专车”软件将租赁汽车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并根据乘客意愿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提供驾驶员服务,是新时期跨越出租汽车与汽车租赁传统界限的创新服务模式。
然而,相关专家表示,加强监管仍是当务之急。市场有需求,就有供给,关键是监管要跟上。如何做到全程透明、公开、规范、可控,还需要完善行业标准。显然,从机制和实力上公司都远优于个体。为了保障乘客出行质量和维护消费者权益,需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服务质量监管机制和及时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相关专家强调,在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对专车运营者的监管需要深入研究。
“新模式,倒逼传统出租车行业改革”
对于出租车,专车的出现真是“狼”来了?
细心的人注意到,此次交通运输部在回应专车问题时强调,“专车”服务应根据城市发展定位与实际需求,与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传统客运行业错位服务,开拓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经营。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总工谭小平表示,一方面,专车进入市场抢占了部分出租车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新的服务模式会倒逼出租车行业改革、创新。“相比出租车,专车的服务对象是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客户体现了差异性。另外,出租车也可以接入专车平台,加入专车的队伍,这就需要传统行业转变发展理念,提供更贴心周到的服务。”谭小平说。
市场放开后,能否建立顺畅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据了解,截至2013年,北京出租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135家,国有性质企业39家,集体性质企业37家,其他性质企业41家。当前北京出租车司机构成的主体是下岗职工和远近郊区的失地农民。他们就业转移途径相对窄些,抵抗风险的能力低,需要给他们更合理的保障。
据交通专家测算,从载客量看,一辆公交车约等于100辆出租车,从占用的道路资源比较,一辆出租车相当于六至八辆社会小汽车,在交通资源高度紧缺的城市,尤其是特大及大型中心城市,应尽量以大容量的交通工具,如公共交通来承担客运,合理控制出租汽车的数量。出租车从万人拥有量看,新加坡是48.1,香港是26.1,东京是22.6,伦敦是28.4,北京在2010年达到33.7。如果不加控制地发展,势必加重拥堵和城市病的发生。
有关专家也提出,由于城市人口出行总量巨大,加之受收入增加、限购、限行、油价波动等因素影响,对租车服务需求仍在上升,租车市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但租车市场规模并非越大越好,科学规划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还需要因地制宜。“‘专车’开启了一扇新窗,透过它,我们看到了新的需求和存在的矛盾。应该发挥其鲶鱼效应。”谭小平说,“如何提升服务、加快转型,是传统的出租车行业目前需要面对和改进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