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任珂 周文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9日至21日到云南调研,走访鲁甸地震灾区等地,深入企业、工地和乡村。习近平强调,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紧奋斗。
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2015年新年来首次离京考察。专家认为,习近平选择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作为今年考察的首站,体现了对民生,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民生的高度重视,也会对新一年的民生和扶贫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习近平从北京直接乘机抵达云南昭通市,前往地震灾区鲁甸县,考察灾后重建工作,并走进帐篷看望受灾群众,摸棉被问“暖和不暖和”;在听取昭通市扶贫开发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
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对群众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损失。习近平一直心系灾区群众,在去年12月31日发表的二0一五年新年贺词中,他专门提到了鲁甸地震。他说:“这一年,我国发生了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不少同胞不幸离开了我们,云南鲁甸地震就造成了600多人遇难,我们怀念他们,祝愿他们的亲人们都安好。”
在甘家寨受灾群众异地过渡安置点,习近平接连走进5个帐篷看望群众,嘘寒问暖,详细了解群众生活保障情况。他对大家表示,党中央始终关心着大家。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认为,2015年习近平离京考察第一站选在云南并前往鲁甸地震灾区,体现了中央做好民生工作的一个思路,就是尤其要重视“托底”,“托底”就是要对困难群体,如受灾群众、因病致贫的群体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
“习近平这次考察将引领全党全社会对这一群体更加关注,促使地方党委和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扶贫工作等一系列措施,为这一群体雪中送炭。”谢春涛说,这次考察时间选择在春节之前,其意义显得更加突出。
习近平对民生的关注是一贯的。2012年11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他就曾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越来越好,但我们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我们要满腔热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习近平在二0一五年新年贺词中说。
习近平走访群众家庭的场景,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去年,在江苏镇江,习近平走进乡镇卫生院了解农村医疗服务情况,询问村民看病方便不方便、医疗费用贵不贵、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满意不满意;在河南兰考,习近平走进农户家,询问85岁的老人能否享受到农业补贴和社会福利政策;在福州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他询问老人们身体怎么样、饭菜可不可口、每天交多少钱,祝他们健康长寿……
习近平这次考察的昭通市位于乌蒙山区,全市11个区县中有10个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在这里他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对群众民生的关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2013年6月到2014年10月,中共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强调群众路线这一中共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旨在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专家认为,在新年里访贫问苦,正是中共领导人为贯彻群众路线做出表率,了解群众疾苦,解决好攸关群众利益的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生活费用一美元的标准来看,中国还有很多人达不到。而要想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做好扶贫工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这次的调研对于下一步扶贫、救灾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也体现了他“亲民治国”的风格。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最新数据显示,按照中国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中国还有824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
“现在地方政府对于发展问题都比较重视,对于民生问题却有一些疏忽。然而发展是为了民生,因此强调重视民生具有现实针对性,这次考察对于指导实际工作具有现实意义。”谢春涛说,习近平这次考察还前往少数民族地区了解情况,这也将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