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岗位上表现优秀,深圳宝安区任达电器实业有限公司的技工陈金海获得了一次提升机会:参加公司为后备干部专门开设的“白领”培训班。流水线繁重的工作之余,这个年轻人花了4个月,认真完成了20个学时的培训课程。拿到结业证书后,陈金海不但得到了优先加薪的机会,也获得了从生产线工人向“白领”岗位上升流动的敲门砖。
“出来打工,谁不希望收入高一点,生活好一点?”在宝安打拼十多年的陈金海道出了外来务工者的心声。
曾诞生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宝安区是深圳市传统工业大区,也是珠三角劳务工最为集中的区域,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外来务工者超过50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0%以上。
“没有劳务工的奉献,就没有宝安的繁荣和兴盛。”在这样的共识下,如何让外来务工者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让他们快速融入宝安生活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异乡过客,成了宝安当下的一大课题。
在宝安区委区政府看来,加快“三个转型”是破解发展瓶颈、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城市转型发展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是核心,社会转型融和是目标。
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以人为本,在实现城市、产业和人的协调发展路径中,帮助劳务工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跨越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素质培训让劳务工在城里站住脚
2007年,宝安区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启动了一项大规模的培训行动,这是一个涵盖全区户籍居民、社区干部、劳务工、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的“特大”工程。其中,劳务工群体是培训的重中之重。
为了完成这一部署,这一年,在宝安区政府机构中,出现了全国首个专为开发职业能力而设的行政职能局——职业能力开发局,集中统筹培训工作。
“与老一辈劳务工相比,新生代劳务工的价值观更个性化,在劳动报酬之外,他们更追求体面劳动和体面生活,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更加强烈。但这些大多只有初中文化的劳务工,既缺少城市生产和生活常识,又缺乏职业技能和经验,总体素质与城市生活要求差距很大。”谈及这一培训工程的初衷,宝安区职业能力开发局负责人说。
2008年~2009年,宝安区针对初次上岗的劳务工开展了包括“生产安全、交通安全、职业卫生、心理健康及社交礼仪”等多项内容在内的试点培训,有29万名初到宝安的外来工上了城市生活的第一课。
2010年,宝安区正式拉开了百万员工素质提升行动的大幕。到2012年年底,全区已有超过万家企业、284万名员工参加了这项庞大的培训工程。培训室、会议室、食堂、操场甚至厂房楼顶的露台都成了培训的阵地。
这场声势浩大的素质培训工程,加快了数以百万计的外来工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产业工人转变的步伐,更让企业尝到了素质提升带来的好处,很多企业内部甚至组建了专门的培训学院。
任达电器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虽然经历了数次“招工荒”,但这个拥有近千名一线员工的企业却一直稳定,员工流失率不足5%,公司90%的中高级管理者都是从生产线上成长起来的。
“系统的培训让员工看到了自己成长、发展的路径,因而对公司、对宝安的认同感、归属感大大增强。”谈及素质工程带来的实惠,这个在任达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颇为感慨。
义工,让城市更有温度
如果不是偶然做了义工,王晓玲也许不会成为一名宝安人。
20年前,王晓玲从湖北老家来到宝安。最初,她在妹妹店里帮忙,后来又到一家餐饮企业打工。因为身体的原因,2004年她回老家休养。
再次回到宝安,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王晓玲一度萌生了干脆回老家的念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路过新安公园看到区义工联的牌子,出于对“义工红马甲”的好奇,王晓玲走进义工联的大门,注册成为一名义工。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她成了义工联的一名编外人员,忙碌的义工生活帮助她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做义工10年来,王晓玲志愿服务时间累计有5000多个小时,服务对象5万多人,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五星级义工”、深圳市“五星级义工”、成为宝安首届“慈善个人奖”获得者。她还自学成才,成了义工联的电脑专家,掌管着全区义工的信息系统。
从一根电话热线起步,今天,宝安义工队伍已发展到30多万人,每10个宝安人中就有一名义工,他们和王晓玲一样,随时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温暖着这片外来人口聚集的土地。
谈起宝安人做义工的热情和踊跃,团区委书记贺泉龙分析说,首先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宝安是深圳的劳务大区,提升外来人口的归属感和融入感是社会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义工工作,出台了《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区”的意见》等规范文件和义工积分入户等优惠政策,鼓励市民做义工。其次,团宝安区委依托义工联这个爱心组织,推行“社工+义工+青工”三工联动模式,促进义工志愿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品牌化和普及化,“红马甲”成为了宝安的一个文化符号。第三,宝安是个非户籍人口占90%以上的人口大区,无数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打拼,义工也大部分是来深建设者,他们在奉献的同时,得到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他们可能没房没车,甚至没有深圳户口,但是通过做义工结交了朋友,帮助别人的同时提升了自己,更获得了精神上的尊重和认同。
阳光宝安共塑城市精神
不久前,土生土长的宝安小伙子曾志远登上了宝安电视台《阳光达人荟》栏目。镜头前,这个90后的年轻人讲述了他从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成长为国家级预防艾滋病青少年爱心大使的故事。故事可能平凡,但由于近在身边,这个积极、向上的邻家男孩给很多宝安市民带来了阳光般的温暖。
和曾志远一样,登上这个栏目的,都是生活在宝安的普通市民,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质:健康、阳光、向上。
2011年春节,由深圳宝安一群年轻的劳务工组成的“福永民工街舞团”走上了春节联欢晚会,他们的舞蹈节目《咱们工人有力量》获得节目一等奖。从福永民工街舞团登上春晚舞台的经历中,宝安区委区政府也敏锐地捕捉到城市精神对提升市民家园意识、文明意识和城市归属感的重大意义,随后,区委宣传部与媒体合作,开展了在全市寻找和评选“阳光达人”的活动,55位有着不同身份、但有着同样阳光般积极人生态度的普通市民入选阳光达人,成了市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坐标,两年来,这些达人们深入社区、企业、学校,与市民进行了30多场面对面交流活动。
在条件允许的社区、企业,宝安还建立了“阳光驿站”,聘请心理学专业人士,面向社区居民、劳务工及特殊人群开展“阳光对话”、“阳光大讲堂”、“阳光心理热线”等系列活动,帮助市民解决心理困惑,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润物无声。随着“阳光、辛勤、感恩”成为宝安城市精神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选择留在宝安、建设宝安,并把这里作为他们物质精神的双重家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