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5日电:共和国版图上,东北三省举足轻重——
作为中国工业原料和装备的高地,它以独有的优势支撑和引领着中国工业化进程。
2014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大幅回落,引发广泛关注,有人甚至以“断崖式下滑”来形容。
东北经济怎么看,东北振兴怎么办?
解析“新东北现象”这个样本,实际上就是回答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东北经济是否进入寒冬?
数九严冬,东北大地滴水成冰。
大连湾,零下20摄氏度。上百名工人齐声喊着号子,为一座名为“西方巨人”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进行最后的组装。
天气的冷对东北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经济的冷却让他们不免忧心忡忡。
“我们正在吃老本。”迎着刺骨寒风,站在码头上的大船重工副总经理殷学林对记者说,“从去年到现在,我们只接到一个新订单。”
感到寒意的,岂止大船重工?在这个冬天,东北的煤城、钢城、油城,感受同样强烈。
我们北上吉林、黑龙江。
吉林石化生产艰难,亏损严重,成品油堵库。
龙煤集团,这家拥有24万职工的大型企业,11年前曾以拯救者身份重组了“四大煤城”,如今却成了被拯救者——去年亏损约50亿元,靠地方政府“输血”度日。
大庆油田,一直创造着共和国自力更生的辉煌和传奇,从今年起每年减产150万吨原油。黑龙江将因此减少60亿元的税收。
翻开东北三省的账簿: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降为5.8%、6.5%、5.6%。
这里虽有主动挤水分的因素,但经济热度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
难道东北经济,真如这寒冷的天气一般?
沈阳市铁西区。“1000000”,一座晶莹剔透的数字冰雕,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是华晨宝马公司庆祝第100万辆宝马车下线的创意之举。
2014年,华晨宝马产值突破1000亿元,产量近29万辆,增长34%。
华晨宝马“一马当先”。米其林、普利司通等数十家企业随之而来,在铁西形成了“群马奔腾”的产业集群,每年产值数百亿元。
冷还是暖,宝马有自己的预判:
它们在铁西的投资不仅是整车,还有最新型的发动机、研发中心……在上轮合资合同到期的前几年,宝马就主动提出将合约延续至2028年……
在东北采访,记者注意到,虽然一些传统产业举步维艰,但高新技术引领的后起之秀却长袖善舞。
室温20摄氏度,与室外温差近40摄氏度——大连金普新区,我们乘坐电梯,下到一个深19米、面积1.5万平方米的地下车间。这是光洋科技的地下机床王国。一排排机床代表着世界先进技术,都源于他们的科技创新。
“这里一年365天温暖如春,温差不超过1摄氏度。湿度、温度、震动的些微变化,都会影响到机床生产的精度。”董事长于德海向记者解释道。
就在这座地下工厂,于德海团队研发的五轴联动机床,打入了机床鼻祖德国的市场,令西门子、发那科等国际巨头侧目。
就在一些企业发愁产品过剩时,于德海也在“发愁”,不过愁的是订单太多,产能太小。他告诉我们,公司正在筹建一座24万平方米新的地下车间。
“一汽独大”的长春市,科技型“小巨人”企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经济发展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批拥有知识产权、市场应变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在茁壮成长,对这个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形成多点支撑。
这就是新常态下之东北。凡是产品单一或居于产业低端的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凡是产品结构优化,技术领先的企业,都保持着旺盛势头。
虽然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全国“垫底”,但是就业、物价、收入稳定。辽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7%和8.6%,吉林分别增长8.8%和10.2%,黑龙江则增长8.4%和11.6%。居民收入跑赢经济增长速度,这是多年少有的。
比较东北三省的“三驾马车”,消费的“马车”拉力强劲,增长均在10%以上。
地处大连的全国最大零售百货商大商集团,去年在全国新开60万平方米百货商场,销售收入突破1700亿元,增长15.7%。大商集团副总裁鹿璐说,东北的门店占到六成以上,效益不仅没有下滑还在增长。
临近春节,东北各大商场熙熙攘攘,红红火火。家住沈阳铁西区滑翔六小区的老工人田素民说:“都在嚷嚷‘东北告急’,你看我们‘急’吗?”
在大连市甘井子区,秀山路13号楼是30年前的老楼了,刚刚新加了7厘米厚的保温层。老楼穿新衣,暖和又漂亮。
傍晚时分,51岁的董广兰把我们领进了家,一股暖意扑面而来。“以前冬天,屋里都上霜,铺上电褥子才敢睡觉;现在穿着秋衣秋裤都不觉得冷。”
大连市“暖房子工程”,投入24亿元,为600万平方米老房子穿上冬衣,惠及6万多户家庭。
冷中有热,降中有升,忧中有喜。东北经济,就像太阳下的多棱镜,有光有影,复杂多面。
有人担心,东北当前遇到的问题,会不会是“轮回式”的下滑,重现上世纪90年代的“东北现象”?
“不会!”沈阳市铁西区委书记阎秉哲斩钉截铁地说,“那时,职工下岗,大家没饭吃,真是一筹莫展;今天我们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了。”
这就是东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这就是中国——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又孕育着转型升级的无限希望。
大庆石化公司的工人在检查6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2009年6月26日摄)
“为什么守着金饭碗却没饭吃?”
“一些国企缺乏创新激励机制,决策慢,常常要几个月才能拍板;南方不少企业却主动上门找技术,当场拍板购买,有的甚至成果没出来就先付定金买断……”一位科研所负责人说。
这还不够发人深省,令人警醒吗?
“东北经济的下滑之势,表面看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资拉动减弱所致,实质是没有根本解决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的集中爆发。”这是我们在调研中,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家和专家的一致看法。
做大蛋糕,解决了当时最突出的“吃饭”问题,这是上一轮东北振兴的最大成果;做精蛋糕,力求“吃好”,这是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根本出路。
显而易见,东北面临的这一轮冲击,是对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问题的直接冲击。如果说,上一次转不过去、调不过来,还能活得下去,那么,这次不转、不调,就不是活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能否活得下去的问题。
“生存,或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式的发问,对今天的东北经济同样适用。
辽宁省委书记王珉说,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
与横亘眼前的体制、结构障碍进行决战——这是当今东北人无法回避的历史命题。
机遇大,还是挑战大?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
这里,注定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关键之战。
机遇与挑战,究竟会鹿死谁手?
这,考验着东北人的勇气和智慧。
——东北三省负责人,如同这场战役的前线指挥官。在他们看来,东北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国发展全局出发,对东北新一轮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35条具体政策措施,为新一轮振兴加油助力。
近期,东北三省召开的两会上,传递出新的讯息:
——辽宁省,提出“创新、改革、市场、开放”四个驱动共同发力,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动力;
——吉林省,将全省的投资比作“壮马”、消费是“瘦马”、出口是“小马驹”,今后想方设法喂肥养壮后“两匹马”,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切换;
——黑龙江,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新常态下抓机遇,东北人的观念在变。
关于“速度”问题,大连市委书记唐军说,辽宁过去速度情结很浓。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辽宁的口号还是弯道超车。
“现在,照着原来的模式跑,跑得越快死得越快。速度下来了,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怎么样把体制机制问题、结构问题解决好。”
大连市开年头件事,不再如往常抓项目,而是确定了7个重点题目进行调研,改革与创新摆在了第一位。
这是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装配车间内待组装的用于京沪高铁线的CRH380BL新一代高速动车组(2011年6月11日摄)。
新常态下抓机遇,东北经济的面貌在变
冬季的长兴岛,略显荒凉。在恒力石化园区,我们看到密布的粗大管道,吐着白气,园区内一片忙碌的景象。
几年后,恒力和中石油总计4500万吨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完全投产,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大连。其炼化项目立足高端和精细化工,粗放发展的老路一去不复返。
“国家战略,是我们在长兴岛投下700多亿元的信心所在。”恒力石化大连公司总经理陈琪充满自信。
去年下半年以来,数百家央企、民企乘势北上寻觅商机,仅辽宁就签约合作项目191个,在建项目投资总额8200多亿元……
——借船出海,借路入关,东北经济要搭乘开放的机遇。
这条“船”是“一带一路”的大船,这条“路”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协作之路。
“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东北三省铺就了通往振兴的“黄金通道”。
绥芬河,黑龙江东南边境小镇,连接东北亚的“黄金枢纽”。
去年底,由中俄法三家公司合作运输的24个集装箱,满载木制地板,从这里启运,经由邻近的俄罗斯东方港转为海运,发往广州黄埔港。
这打破了以前黑龙江海运只走大连港和营口港的模式,大大节约了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从绥芬河口岸借港出海。“一带一路”的“大船”,让黑龙江这个内陆省份走向海洋……
吉林省致力于打造贯穿中、俄、蒙、朝的大图们江国际通道;辽宁省在推进辽蒙欧等欧亚铁路通道外,还规划利用新开辟的北极航道直达欧洲。
“一带一路”扩展了东北的国际触角,“京津冀一体化”又让东北更紧密地融入国内大市场。
“东北与京津冀地域相邻,互补性强,可承接产业梯次转移、接受高新技术辐射。”辽宁省发改委主任王金笛说,目前在绥中东戴河建设的“海岸中关村”已初具规模,正在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分享红利。
这是辽宁抚顺新抚钢集团线材生产车间(2004年2月22日摄)
危中求机,机中求变,东北经济紧抓创新的机遇。
当有人哀叹经营困难时,大连商品交易所理事长李正强却说:“我们的机遇来了——企业对风险管理需求正在大幅提升。东北振兴中能源产品大进大出,价格波动越来越大,企业会更多地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当有人埋怨市场疲软时,沈阳远大集团控股会总监贺先文却说:“市场没有永远好的时候,但任何市场都没有走到头的时候,关键是能不能靠改革引领创新、靠创新创造市场。”
置身沈阳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我们仿佛在穿越百年来中国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铁西,拔地而起的烟囱林立密布,那是当时工业化最典型的标志……后来,烟囱炸了,先进的生产线运转起来了,那是振兴十年的工业化标志……今天,以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为特征的工业4.0正在向我们走来。
当工业4.0时代到来时,东北人看到了危机,更发现了机遇。
机器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记者大开眼界:
机器人满车间来回穿梭——根据指令到仓库取货,搬运到工位上;然后由机械手装配零部件。此后的喷涂、烘干、检测、成品入库,全由机器人完成。
新松的技术与欧美比肩,产品销售火爆,但丝毫不敢放慢创新的脚步。公司董事长曲道奎说:“数字化时代,全球市场上不会再有任何空隙。一旦落伍,不但吃不到肉,可能连喝汤的资格都没有了。”
忧患意识背后,是抢抓机遇的举措——工业4.0浪潮中,东北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催动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嬗变。
“要想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
中央领导的谆谆嘱托,正在成为东北干部群众的共同行动。(记者何平、刘思扬、赵承、徐扬)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