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国,无疑是中国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重大战略布局的一环,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谈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已近在咫尺这一历史背景提出的,是党在探索的经验、积累的规律基础上的整合。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形成的历史背景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基于怎样的历史背景提出的,施芝鸿认为,最重要的背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已经近在咫尺,党中央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得更好。通过深入总结了2002年以来到现在十多年的时间,经历了几届中央领导集体持续的努力,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这个问题上所积累的经验,同时结合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大以后两年多的实践当中对这个问题的继续探索和思考,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相继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决定,又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面总结了反“四风”、反腐败的最新经验而得出的需要全面从严治党,在这一系列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把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后来的十七大、十八大把它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几代领导集体共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加以整合,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施芝鸿向记者谈到,这个战略布局的最初提法是“四个战略布局是当前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要求”。今年2月2日,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全面依法治国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它进一步提升为我们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当我们党对哪一个问题持续探索,积累经验到一定程度,把握到了它的规律性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完成充满希望的时候了。
“四个全面”是党在探索的经验、积累的规律基础上的整合
“现在,我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积累了几条经验”,施芝鸿指出,首先我们认识到,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持续的动力;其次,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一些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总结了相关的经验,又提出了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开全面依法治国,也是不能够顺利建成的;再有,结合着党内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坚持“八项规定”、反对“四风”、高压反腐这些经验我们认识到,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作风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这“四个全面”是在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探索的经验、积累的规律的基础上整合起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