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应帮助一些成长中的新兴企业完成转型升级,而对于那些没有实质性经营的企业和产能过剩的行业,就应当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资金配置。
-增加财政补贴评审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和寻租现象;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跟踪监管,及时评价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实现信息共享,打破区域分配补贴资金
财政补贴成为上市公司保壳的“救命稻草”,资金效果大打折扣
眼下,不少上市公司正陆续公布2014年年报。在年报披露的信息中,企业收到的政府各类专项补贴也赫然在列。补贴金额从几十万元到上亿元不等,既有国家补助、专项资金,也有地方政府给予的各种补助、补贴。有数据统计,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中旬,沪深两市共有30多家企业获得地方政府补贴。
在这些获得补贴的企业中,不乏经营不善者。如天利高新发布公告称,2014年企业获得挖潜改造资金、应用技术研发专项资金、产业扶持资金等10多项政府专项资金和补助,合计1217.6万元,而不久公司发布了2014年业绩预亏公告。
财政补贴资金作为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收入,无疑会抬升企业的经营业绩。更有企业因此患上了“输血依赖症”,依靠财政补贴资金而长亏不倒。近年来,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堪忧,部分上市公司已连续亏损。为了保住上市公司的“壳”,地方政府连续注入专项补贴资金,才使得企业“保壳”成功。
比如,近期重庆钢铁发布公告称,收到搬迁奖励8亿元和财政贴息1.33亿元,在获得这些补贴后,企业才得以扭亏为盈,实现营业利润5000万元左右。实际上,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已亏损15.82亿元,加之2013年企业实际亏损,连续两年亏损后,企业将被处以退市风险警示。此时,补贴资金及时解困,让企业避免了退市风险。
“不仅是对上市公司,财政补贴对其他企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因为上市公司信息公开,公众还能知晓,而对其他企业的补贴更是一笔糊涂账。”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说,规模巨大的补贴资金流入企业,实际效果却打了折扣。一些上市公司靠财政补
贴“输血”生存,“造血”机制却没形成;一些新能源和新兴产业企业得到财政补助,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技术进步。这样既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打乱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又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财政补贴要有合理边界,政府的“手”不能伸得太长
“财政专项资金补给亏损企业,却无法改变公司主营业务长期亏损、利润增长乏力的困境,就只是解一时之渴;未来新型财政补贴要更多考虑企业的贡献,更多给予有发展前景、符合国家支持发展方向的企业以支持,多一点补贴,企业经营能更好一些。补贴应当达到预期效果,对企业有长远、有益的影响。”杨志勇认为。
杨志勇指出,一段时期以来,在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的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特定领域财政支出效率不够高。在政府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支出偏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市场力量的发挥。未来应完善财政政策体系与运作机制,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政策效率。在需要支持的产业上,政府支持方式应更为妥当,防止政府越俎代庖,替代市场作用。
“补贴资金和政策制定部门过多,缺乏必要的集中化和统筹管理;加上补贴政策本身的合理基础和客观标准不明确,就会出现寻租和腐败现象,导致套取和骗取补贴的情况发生。”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去年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挪用政府补贴违规案例中,就有企业拿着政府给的上亿元海外科技型企业补贴,用于购买法国酒庄。这与补贴政策和补贴类型等相关信息透明度低、补贴制度运行管理存在漏洞有很大关系。
“现在补贴种类繁多,往往一个项目有多头来源,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如果管理协调不一致,有时适得其反。”王雍君举例说,国家对渔船转产转业有补贴,但渔民从事捕捞又有燃油补贴。两个政策“打架”,在金额上燃油补贴比渔船转产补贴多,所以渔民更愿意继续打鱼,渔船转产补贴的效果就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补贴资金应当进行统筹整合,实行集中化管理,这样才能避免分散化和碎片化,取得应有的政策效果。
公开透明选项,动态跟踪问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那么,财政资金应该补贴哪些领域和哪些企业,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用?
“‘外溢’效应程度越高、范围越广,越需要补贴。比如,一些基础研究和发明创新活动,包括清洁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以及其他可为社会和整体经济带来收益的活动,政府可以采取补贴方式予以支持。”王雍君表示,目前我国财政补贴主要投向中小企业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和高科技创新产业,涉及包括国家重大专项配套资金、国家产业振兴预算内的专项补贴等。
投向新兴产业以及与民生紧密相关行业,这些领域的补贴可以起到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帮助一些成长中的新兴企业完成转型升级。而对于那些没有实质性经营的企业和产能过剩的行业,就应当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资金配置。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现在财政补贴的整个评审过程都是封闭的,最后哪家企业评上了,怎么评出来的,谁都不清楚。今后可以让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来申请,申请和评选过程公开透明,甚至可以采用电视直播或者全过程网络公开披露的方式,看看专家都是怎么来选企业的,这样能防止暗箱操作和寻租现象。
“对获得补贴企业,还应当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跟踪监管,及时评价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白景明说,现在政府对拿到专项补贴资金的企业缺乏跟踪问效,补贴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取得了什么效果,没人知道。企业领了财政补贴,政府部门就要负责到底,发现问题及时跟进,分阶段评审专项成果,让补贴和评审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财政补贴不“打水漂”,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白景明建议,有些补贴资金是打破区域来分配的,政府部门之间应尽快实现信息共享,包括工商、税务和海关这些跨部门的信息,也包括各省市跨区域的信息,这样可以更全面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准确核定企业是否具备获取补贴的资格。比如,企业若存在偷税漏税,当然就不能享受财政补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