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3日讯(记者 刘潇潇)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于今日在京举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等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及著名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对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及世界经济前景作出解读。
以下为嘉宾精彩发言节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新兴经济体需提前准备应对波动
研究显示,2013年市场很快发现了基本面较好的经济体,还有基本面比较弱的经济体,所以从宏观角度来说各个新兴经济体应该提前做准备。此外,新兴经济体还需要确保它们的金融体系能够有较大的抗压能力和足够的工具,以便快速的使用宏观审慎原则来应对大规模的资本流出。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
提三大建议加强中国地方融资机制
新常态下的中国需要在经济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进行结构性改革。我建议,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强化中国的地方融资机制:首先,加强财政转移支付,以弥补地方政府的收支缺口。二是设计税收解决方案,为地方政府提供长期的税收来源。三是建立市政债市场。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亚洲开发银行会继续与中国相伴,帮助中国实现和谐、繁荣的小康社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利亚:
中国向价值链上端转移需提高生产率
中国在目前的阶段城镇化率还不够高,当然现在城镇化的步伐在加速,未来还有很多的挑战需要应对。中国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发展不均衡,基尼系数大概是0.48%,在OECD这个比例大概有50%的差距,所以中国的收入不平等未来会对发展造成限制。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追赶后发优势,发达国家强调的是生产率,如果中国要和这些国家打交道,也必须要应对生产率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向价值链的上端转移。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卓华:
中国改革的深度和性质史无前例
中国改革的深度和性质不仅是非常艰难的而且也是史无前例的,我一开始也说过,肯定有很多的取舍。有一些人能够从改革当中受益,而有些人则是输家,正如李总理说过的,改革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就像拿刀子在自己身上切割一样。因此,我们需要在新常态下保持坚定的信念。因此很高兴看到中国的高层领导在着力解决这些未来的挑战。如果中国能够实行一个包容性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那么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和国际社会都是巨大的贡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
引入民营资本将使投资成效更佳
我希望中国能够将发展机制和从其他国家身上学到的经验进行互相补充。通过社会投资、引入民营资本,能够让投资成效更好。对于信息技术行业,我们需要有革新和创新,它能够营造一个在经济中共同的基础,比如在卫生、教育、零售、批发、城镇化、城市管理和治理方面等,都能带来好的效果。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保罗·罗默:
城市化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国到2050年的城市化率是什么样的情况?如果中国维持6%的增长,或者是3.5%。如果是这样的话,城市化率都高于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高于联合国预测数字的2-3亿。根据这两种预测,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城市人口都会大大增加。如果城市化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国就需要继续按着城市化的道路发展。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
现在庆祝中国进入新常态为时尚早
中国最终会进入新常态,但现在就庆祝中国进入新常态可能为时过早。因为这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转型和过渡,这个转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的不仅仅是将我们的经济的推动力进行转变。在落实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应对旧体制的惯性方面,我们将遇到巨大的压力。这种经济的转型在未来的10年中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实现。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中美现在需要把握共同机遇
中国和美国在很多人眼中,都是永远的竞争对手,有些人也希望让我们两国产生矛盾。我们时代的一个新特征是,很多全球性挑战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解决,比如气候变化、卫生领域的一些危机,等等,这也是中美两国超越冲突,开启一种国际秩序新模式的动力所在。40年前中美处理的是双方之间的分歧,而现在中美要做的是如何把握共同的机遇。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