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景区是把打开文化富民大门的“金钥匙”
新华网专访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组长连辑
(专访人:朱霞宋燕)
专访背景介绍:
为进一步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11月,甘肃提出实施大景区建设工程,在全省范围内选择旅游资源特色独具、优势鲜明、基础较好的景区,统筹规划、分步建设20个大景区。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围绕“大景区建设工程”对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组长连辑进行了专访。
概念提示
大景区: 大景区是指体量大、旅游项目多、吸纳能力强、功能配套完善、管理统一顺畅、游客能停留2天以上的景区。
新华网:连部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甘肃省在2014年11月正式提出将在全省范围内建设大景区的旅游产业规划,您能否介绍一下规划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连辑:
好的。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成为中国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引擎。
按照甘肃省委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在逐步理清旅游发展思路的过程中,形成了把建设大景区作为旅游工作突破重点的共识。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旅游工作时也特别强调,“只有加快建设大景区,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才能开发完善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旅游市场,这是旅游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旅游业是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
此外,甘肃省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富矿”,旅游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前五,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度却落在全国后位,真正是一流的资源,三流的开发,旅游景区规模小,容纳游客少,接待能力低,游客逗留时间短,平均花费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迫使甘肃只有加快建设大景区,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才能开发完善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旅游市场,这也是旅游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新华网: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此次,甘肃实施的大景区建设规划,在旅游资源的选择、搭配、统筹等各方面都恰如其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像制定这样的一个规划,我们之前都做了哪些调研准备工作?
连辑:
2014年年初,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安排考察了15个省区市的40个知名景区,他们最核心的成功经验就是建立起了统一、顺畅的景区资源整合开发运营机制。15省区市都将原来由省直部门条条直管的景区,全部下放到市州,不论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统统交由当地政府管理,由各地方政府(主要是市州一级)负责整合各类旅游资源,统筹开发建设。文物、林业、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实行行业指导和业务支持,一律不再直管景区的人财物。
这种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行业部门拥有资源但无旅游开发职责、无开发积极性;地方政府虽有发展旅游职责和愿望但不掌握资源、无法开发,久而久之心安理得、不去开发的深层次体制矛盾。景区资源实行属地化管理后,开发建设都非常迅速。
在实地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2014年11月,由甘肃省旅游局和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的《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具体阐述了甘肃省建设20个大景区的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
新华网:与黄山、丽江、九寨沟、张家界(000430,股吧)那样的成熟大景区相比,甘肃地处西部地区,又属经济欠发达省份,打造大景区,它的自身优势在哪里?
连辑: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甘肃,虽然地处西北,自然条件恶劣,但是却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打造大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甘肃境内丝绸之路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是丝路历史序列最为完整、遗存比较丰富的黄金路段,也是华夏文明、游牧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特征最为明显、风格最为独特的核心区段,有“历史的主轴”、“世界文化的大运河”之美誉。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故乡,丝绸之路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交汇地,陕甘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军长征的主要途径地、会师地,多民族融合区,旅游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前五。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长城享誉全球,国家5A级旅游景区嘉峪关关城、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鸣沙山月牙泉、张掖七彩丹霞、夏河拉卜楞寺、永靖黄河三峡、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武威雷台、宕昌官鹅沟等旅游景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
新华网:在此背景下,甘肃省又该如何建设大景区呢?
连辑:
按照规划,此次大景区建设将以旅游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资源由多头管理、粗放开发向统筹整合、集约开发转变;推动旅游产品由传统游览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推动旅游服务由低层次、单一化向精细化、差异化优质服务转变;着力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品牌效应突出、带动作用明显的旅游大景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旅游黄金段,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实现甘肃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型升级。
甘肃的大景区建设将主要采用两步走战略,计划到2017年,率先建成百里黄河风情线—锦绣丝路园、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崆峒山、嘉峪关、麦积山、张掖丹霞、黄河三峡、敦煌阳关—玉门关等8个大景区;到2020年,建成黄河石林、拉卜楞寺—桑科草原、大云寺王母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马踏飞燕、紫金花城—神秘骊靬、红色南梁、官鹅沟、渭河源、冶力关、兴隆山等12个大景区。在此基础上,形成精品丝路旅游线、黄河风情旅游线、华夏寻根旅游线、民族风情旅游线、中医药养生旅游线、红色旅游线等6条主题线路,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
新华网:大景区建设规划的实施,绕不开景区管理体制的创新,甘肃将如何着手改革机制体制,为其“铺路”?
连辑:
甘肃将以全省规划建设的20个大景区为重点,积极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由各市(州)政府在现有管理机构的基础上,严格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整合组建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对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科学管理,统筹开展景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等工作。
大景区管理委员会整合景区内林业、水利、文物等各类资源,按照分类管理要求,调动属地单位保护、开发、利用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省直景区资源管理部门将资源管理权限下放,实行属地管理,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按照“一区一策、先易后难,成熟一个改革一个”的原则,由各市(州)政府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制定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报省政府审批后实施。
新华网:在您看来,实施大景区建设将给甘肃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改观?
连辑: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甘肃省大景区建设如同一把“金钥匙”,将为长期守着文化“富矿”却过着“穷日子”的甘肃,打开文化富民的大门,促使陇原文化产业节节攀升。
因为,在此大景区建设规划下,预计到2020年,每个大景区年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以上,20个大景区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亿,成为全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撑和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通过大景区建设,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层层推动,到2020年,甘肃省内市(州)建成30个精品景区,县(区)建成50个特色景区,全省形成“235”布局的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体系,全面推动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转化利用,以大景区建设带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到2020年,预计全省接待游客达到3.6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万人以上。旅游业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大景区建设不仅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还可以加强文化与科技、金融、体育、中医药等行业的融合,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甘肃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