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经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GDP增速与市场预估中值基本相符。
此前一天,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表示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产业发展迟滞,区域间也有不同,处在分化的状况。但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同时指出,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
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后,传统增长引擎失速与新增长点青黄不接是重要原因。正如总理在座谈会上对中国经济作出的判断: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
面对挑战,如何破题?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答记者问时曾经生动地表示:在新常态下,我们会保持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好钢须用在刀刃上。在当前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我们的“工具箱”里有哪些“工具”可以拿来保持定力、稳中求进、促进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
最大的工具就是“改革”,这是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的表态,也是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点的关键。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要着眼大局。
简政放权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仍是工作重心。去年,一共246项行政审批被下放取消,今年,非行政许可审批将全部取消;全国范围内的区域通关一体化和外贸领域的跨境电子商务将全面启动;同时,加快推进“一照一号”改革,在“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社会成本和行政成本。
今年以来,沉淀已久的财政存量资金开始部署盘活和统筹,将存量资金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对专项用途资金实行清单制管理,并推动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与财力相匹配的财税制度,有助于从资金使用效率层面更好支撑经济发展。
同时,治庸治懒、治理为官不为也从组织层面为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提供了保障。拿了钱却不办事儿,中央拨付的资金无法真正进入实体经济、有效惠及民生,庸政懒政亦是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的隐患恶疾。2015年,总理已多次提出对为官不为坚决问责,对于不改革、缓改革的官员,要下大力拿掉一批。
4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15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3.68万亿元。同时,受央行连续降息降准影响,企业融资成本持续回落。3月末企业融资成本为6.83%,比上年同期下降50个基点。信贷结构的调整为经济转型提供积极的支持,降息的效果也日益显现。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在剖析下一步政策走势时提出,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在下调逆回购利率等“价格”型宽松的基础上,央行可能进一步推出降准、MLF等“数量”型宽松手段,以配合公共部门需求的再扩张。
事实上,在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针指导下,财政工具和货币工具已经待机而动。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提到,要抓紧政策和项目落地,精准增加短板投资,完善创新创业政策组合,形成发展新动能。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等一系列改革也要同步推进,以形成叠加效应,释放改革红利。
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力推7个重大工程包,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重大工程将陆续上马。
铁路新投产里程超8000公里,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增740万套……
可以预计,在进一步优化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铁路、公路、机场、地下管网建设以及其他与民生相关的基础设施都有望挖掘出更大的投资空间,从而在调结构的同时释放稳增长的动力。
房地产方面,前期陆续出台的放松限购、降低房贷利率、放松公积金贷款规则、降低二套房首付、降低营业税标准等政策已经显现出积极信号。据统计,截至4月13日,全国监测的一二线30多个城市二手房销售量同比增长了130%,而量增价格微涨的格局已经出现并正在向新房市场传导。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对于产业联动、提振经济、对冲下滑将起到关键工具的作用。
“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同战略更将成为灵活机动的政策工具,在充分发挥核心区域辐射作用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以交通、环保和“互联网+”为核心的基建投资;同时,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吸引社会投资,着力营造释放消费潜力的体制机制环境,也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韧性”和可持续性。
一季度已经过去,纠结速度不如深耕质量,在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指引下,不断加强改革创新能力、加大定向调控力度,适时开启政策工具箱,我们满怀信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