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在春和景明中到来,这是一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在中国的诗歌朗朗和书香幽幽中,对于劳动者的描写也非常多,比如,有广为人知的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对农民群体的关注;而宋代范仲淹的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是对渔民工作的关切。不管是渔樵耕读,还是士农工商,都是通过自己的本职劳动构建出社会的完善和美好。著书人通过这些诗词文卷,向劳动者表达敬意,更向劳动者学习智慧。
比如《庄子》里“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一位厨工以他高超的劳动技巧启迪着人们的思索。文中这样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xū)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是在说,有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宰牛过程中,但凡他手触、肩倚、脚踏、膝盖支撑的这些动作,都能和刀子刺进牛体配合发出富有节奏的声响,没有一个声音不合乎音律:既合乎《桑林》舞曲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于是文惠君便问这位厨工,他的技术怎么能如此高明呢?厨工是这样回答的: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
他的意思是说:既然牛体的骨节有空隙,刀口却薄得像没有厚度,那么,把近乎没有厚度的刀口插入有空隙的骨节,自然可以宽宽绰绰、游刃有余。因此,我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口却像刚刚从磨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新。
这个故事,使“庖丁解牛”成为一个固定成语,形容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规律,自然就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而“游刃有余”这个词,也是出自本文。
一位厨工的劳动,能够从工作技术上升为职业艺术,是因为他寻觅到了合乎“道”的规律。他个人的工作感受,上升为庄子要记录给世间的一份哲学思考。
同样是劳动者带给文学和哲学的启迪,还有柳宗元的散文《种树郭橐(tuó)驼传》。郭橐驼种树,能使树木生长得高大茂盛、结果早、果实多。有人便问他,如何能把树种得这样好?他说,我只不过是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实现自身的习性罢了。树木的性理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旧土、捣土要结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乱动它、忧虑它,可以离开它不必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心,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能得以展现。所以,只不过是不妨害树本身的生长天性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独特办法。
问郭橐驼的人由此恍然大悟,虽然是在问种树的道理,但是同理可以移植到做官治民方面。要使民心安定,就不要胡乱扰民,最好的治民便是顺应民众的天性,让百姓自行发展。
这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这段话的意思,精炼表达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应树木的天性,使它得以实现自身的习性,就能茂盛发展。如果把这培植树木的道理推衍到培育人才上面,那么,最好的育人,也是“顺其自然”,让每个人主动发挥出自身的潜力特质、自觉开发出自己的兴趣能力。
所谓“知行合一”,又所谓“实践出真知”,非凡的智慧,诞生于平凡的劳动中。
本期《网络书香·劳动者之歌》,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劳动的光荣中,敬业而投入、惠人惠己,都能在劳动的智慧里,奋进而快乐、年华不虚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