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正式确定为57个,成立后的首个项目即开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也将迎来更多盟友的支持与分享。这标志着以中国主导的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始了新的征程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不但涵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还包涵区域性的资本、政治和战略秩序的形成,以及区域治理的完善。而资本、产能、技术、理念与政策、贸易、货币的互联互通都需要人才投入与智库支持——需要中国高等教育来承担历史使命,必须且立即做出调整来服务经济与政治需求:一方面将代表中国质量与技术的人才输送到亟须建设与治理的亚洲国家去历练、就业、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吸引留学生,深挖中国高等教育的亚洲市场。在此基础上,打造具有亚洲特色的高等教育,为中国人才与质量标准走向世界提供条件。
亚投行年底就要进入运行阶段,“一带一路”计划也将扬帆起航,亟须配套人才支持。
从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建设方面来看,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需加大工程技术、项目设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评估报告显示,2010—2020年,亚洲各国累计需要投入7.97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涉及989个交通运输和88个能源跨境项目。我国地缘、技术、产能优势明显,需要配套人才的支持,方能尽快抓住商机。而同时如能在这些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亚洲元素,在未来的亚太项目竞争中展示亚洲人独特的审美与信仰,则不仅拓展了市场,更体现亚洲文化的亲近与融合,达到经济与政治的共赢。
其次,需打造具备创造性的国际贸易人才。亚太地区国家既涵盖诸如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还包含如老挝、缅甸等发展中国家以及由东盟五国及中国、印度组成的新兴经济体,国情复杂、经济与商贸发展水平不一。仅熟悉普通国际贸易知识难以应对,将限制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规范的亚太国际贸易规范制度建立之前,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来探索、尝试与铺垫。
再次,需重视亚洲小语种教学及小语种人才培养。我国对英语教学投入大量精力,然而对亚太地区的小语种却未能充分重视。基于此,我们可以一方面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注入小语种元素,如为在校大学生增设亚洲小语种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小语种以及亚洲文化的兴趣;为国际贸易、工程设计等专业增设小语种必修课,为其今后服务亚太区域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亚洲小语种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未来亚太区域交流、合作与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必要时从小语种母语国引进语言教师,向周边国家展现出合作的诚意。
最后,为高科技的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持续支持也是必要的。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虽预计能刺激经济增长,但真正想脱离“中等收入陷阱”,还需要依靠产业转型,而基于国际战略考虑,其主体还需依靠我国自身培养的高科技人才来实现。
而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承担机构,尤其是各大高校要努力践行智库职责,为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通”提供智力支持:
第一,为国家政策的制定与传播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政策沟通”奠定基础。一方面,国家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民主性要求日益提高,需要我国高等院校积极发挥自身的研究优势,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方案。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传播在国内依靠高素质的公民,在国外还可依靠出国及来华的留学生,而这些必须依托高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来实现。
第二,为工程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为实现“道路联通”保驾护航。亚投行在亚洲地区主要支持的项目涵盖铁路、管道、电力、公路、港口与通信,而作为主导国,中国的投票权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建立具有亚洲特色而又令人信服的工程质量标准。如能调动高校工程、政治、经济、管理等各领域的专家协作,能更全面、迅速地形成参考标准,便捷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降低决策成本。
第三,为亚太区域贸易与金融规则的制定出谋献策,为实现“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铺平道路。当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美日及日澳同盟都对中国整合亚太区域市场提出挑战,而中国还肩负着拓展亚洲基础设施融资渠道、推进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的责任,其中涉及我们前所未见而又利益相关的问题,需要广大高等院校在这些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深度思考和及时的反馈与总结。
第四,积极参与国家公关与对外宣传领域,从而最终实现“民心相通”。目前有些国家对中国还存在一定误解,为深层商贸及政策合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消除误解促进合作,需要具备较好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声誉、政治性相对弱、能较为经常往来于各国间的人士来承担,而高校教师正是这样的群体。高校和高校教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也应承担一份责任,主动传达中国希望与亚太地区国家建立现代、综合、可持续增长的分工关系,共同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基本思路。
(莫蕾钰洪成文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