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机构开发“互助”平台或将破解“求助困境”
浙江在线05月22日讯 ( 浙江在线记者 马丽红 ) 5月12日,实名认证为北京某集团战略规划部总经理的@曾鹏宇,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名为《被遗忘的承诺者》的文章,讲述了一位大学生和他相互之间履行诺言的美好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据他在新浪微博上公开的数据,其文章“24小时微博转发、评论、点赞超过30万次,文章点击900多万,阅读量近亿,甚至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然而,5月21日,曾鹏宇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了事件后续:“如果你认为这就是故事的结局,那就错了!后面发生的事情,就算是最牛编剧也编不出这样的剧情——截止今天,有数百人“闻讯赶来”,通过私信以各种理由要求我借款或捐助,“总资金需求”超过1000万!”
文章爆红后求助者蜂拥求借1000万
据曾鹏宇的后续文章称:《被遗忘的承诺者》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当天,他就收到几十条求助私信。传统媒体跟进后求助者开始急剧上升,特别是在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做了报道后达到高潮,每天都有一百多条求助私信,一直到21日早上依然收到了七八条。
他做了个粗略统计,这十天里大约收到500多条求助私信,这些私信都是求助和借款的,他说,借款理由花样百出,有做生意亏本的、有被别人骗不敢告诉家里的、有想借钱生小孩的、还有没什么理由就是想借钱的……借钱金额一万块都是少的,三、五万是正常,十万、二十万也不少,最多的一个要借六十三万,“总资金需求”高达1000万!
绝大多数“奇葩求助者”是健康年轻人
曾鹏宇粗略翻看了一下求助信息,发现几百位求助者中,绝大多数“奇葩求助者”是健康的年轻人,没灾没病,很多还在读大学,微博中都是吃喝玩乐和追星的内容,在私信里却装出一副可怜相。
在借款理由中,大约20%是要还银行信用卡欠款,也就是卡奴;还有20%是遇到了难处需要用钱,而几乎每个来借钱的人,都提到“不想给父母增加负担”。
为了测试是否有人开玩笑,曾鹏宇忍不住问了几个“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对方马上惊喜地发来了账号,让他哭笑不得。
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只有9位
据曾鹏宇判断,在这500多位求助中,真正因为疾病和困难需要帮助的,只有9位——还不到所有求助者的2%!
在文章中,曾鹏宇感概,自己从工作之初就开始做些力所能及的捐助,至今超过15年。没想到会因为发了一篇微博受到关注,更没想到因为做好事会碰上这么多“奇葩求助”。
文章最后直接曝光了一批奇葩私信。
公益之痛:求助信息核实难
曾鹏宇的文章揭示了一个中国公益困境: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捐赠人投身公益活动,开始为穷困群体捐钱捐物,互联网公益模式更是促进了公益的透明性、可及性和便捷性。从求助信息发布、捐款到善款使用,整个募捐流程都可以在网上实现,大大提高了公益捐助的效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虚拟化的特质,网络平台上又充斥着数量庞大的求助、募捐信息,无法甄别真伪。最后导致“捐赠不畅”和“求助无门”并存,极大考验着公众的爱心和信心。
去年,凤凰公益做过一个“网络求助信息爆炸,你怎么看?”的调查,有40%公众选择了“不会捐赠,信息真伪难辨”的选项;在“你更相信哪种渠道发布的网络募捐信息?”选项里,38%公众选择了“由较大的网络平台如主流门户网站发布的”,29%公众则选择“个人实名发布”。
今年以来,陆续有互联网公益新模式在探索“网络求助信息核实”的解决方案。国内首个人人互助社区——“涓涓互助”6月份开始上线运营,该公益平台在启动初期就得到了国家民政部门、扶贫部门的支持。
该平台利用一套“志愿守望者体系、熟人圈子、社区、政府、企业、公益机构联动”的系统,尝试解决“网络求助信息核实难”的问题。求助人只要在平台上发布求助贴,就会有公益机构根据关联度与其对接,并由守望者线下核实,然后开放给公众进行募款,募款过程、后续反馈、实名评价等功能又保证了救助过程的透明和效果。
目前,该平台已经在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开始做试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