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0日电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近日正式下达了第二批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使今年3月以来的地方债置换债券额度达到2万亿元,有舆论将其视为“中国版QE”,担忧会导致“大水漫灌”的流动性过剩。
记者采访发现,此项政策调整是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为经济平稳增长、过坎爬坡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不是刺激增量、追求速度,而是盘活存量、追求质量。相关专家表示,此类“定向滴灌”式调控带来结构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
债券置换不是“中国版QE”
所谓地方置换债券,是指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在银行取得的存量贷款。置换债券可以有效降低地方政府举债成本和全社会融资成本。据财政部测算,每发行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可为地方每年节省利息支出约500亿元。
央行有关负责人10日表示,把商业银行的贷款置换成地方政府债券并不涉及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投放。此举只意味着地方政府债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金融产品一样获得了抵押品资格,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将因此开展相对应特定额度的流动性投放。因此,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不能误读为量化宽松。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是地方政府隐性负债阳光化与融资期限和成本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增加年度的赤字规模,也不涉及所谓通过中央银行定向购买债券的‘量化宽松政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贾康说。
事实上,在很多专家看来,地方债券置换等一系列措施背后,恰恰是我国宏观政策去行政化,遵循经济运行规律,激发市场活力的表现。
地方融资平台因其有政府隐性担保,对利率不敏感,所以会膨胀无效资金需求,不仅占用宝贵的信贷资源,也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内沉淀了风险。根据2013年审计署审计公布的债务存量,今年到期的债务规模为18578亿元。今年以来2万亿元的置换额度中还包括了已经逾期的债务规模。
“这将帮助地方政府卸下沉重的债务包袱,缓解偿债压力,腾出资金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说。
贾康认为,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欧美国家明显不同。2009年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时,其利率已经接近零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没有调控余地,只能通过中央银行直接面对金融机构注资融资,而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间,超过2%的基准利率、大型金融机构执行18.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为中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整预留了较充足空间。直接面向某类金融机构追加流动性的量化宽松工具,并不会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说:“中国远未达到其他国家央行因政策工具枯竭而不得不推出QE的境地。”
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定向滴灌”
从去年11月以来,央行已经连续3次降息,两次降准,政策面连连“出拳”。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说:“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有三个显著的风格转变——从政策目标定位看,不是刺激增量、追求速度,而是盘活存量、追求质量;从政策操作方式看,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更注重‘定向滴灌’,新常态下的稳增长政策不是以稳增长为单中心,而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相结合;从融资模式看,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从政府资本为主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转变。”
经济指标显示,我国经济增长依然疲弱、产业复苏还需要较长的时间。5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7%,国际贸易环境继续恶化,CPI和PPI均低于预期,产能利用率延续下行,宽松政策尚未明显推动生产改善,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延续。
不少专家认为,必要的流动性支持是中国经济稳步复苏、转型升级的必要保证。以上一次降准为例,一次一个百分点,看起来力度超预期,但在外汇占款少增约1万亿元的背景下,降准1个百分点只是大致对冲外汇占款少增所带来的影响。降息的目的则是为了保持实际利率的基本稳定以对冲下行压力,并不具有“大水漫灌”的性质。
除降准、降息外,央行也采取了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方式为“三农”、中小企业等经济薄弱环节融资提供支持。从资金投向看,过去是“铁公基”为主,现在更加注重对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支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极大地激发了民间的创新创业热情。
人们注意到在“定向滴灌”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也发挥了更大的引导作用。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活跃激活了长期以来巨量的社会沉淀资金,通过财富效应把资金血液“泵”入实体经济。最新统计显示,证监会今年已核准首发166家企业,筹资总额1041亿元,大幅超过去年全年首发企业的筹资总额690.57亿元;还有121家企业完成再融资,筹资3034.12亿元;新三板年内已累计募集资金221.84亿元。其中,代表经济转型方向的TMT、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更受到投资者青睐,传统的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等银行信贷投放指标,在股市上不再那么“吃香”,取而代之的是商业模式、核心技术等代表“新经济”“新未来”的指标。
改革举措助力精准调控
解决融资“梗阻”,不仅需要松紧适度的货币环境,更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打通脉络和毛细血管,让资金真正滋润实体经济。今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激荡,IPO(首次公开募股)重启,新三板蓬勃发展,加上即将推出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让更多企业享受到直接融资的便利。
“风向开始变了!”众人科技总裁谈剑峰说。作为一家专注网络信息安全的创新企业,创业之初没有一分钱收入,产品白送都没人要,更别提向银行贷款。然而随着“互联网+”风起,各路创投资金蜂拥而至。目前,众人科技的信息安全技术已开始在金融证券行业得到运用,公司营业收入突破亿元,近三年的业绩增速近300%,企业正在考虑登陆资本市场。
在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看来,一方面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从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转变,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一方面需要解决信贷投放不均衡和资源错配问题,把资金从“僵尸企业”和“资金贩子”挤压出来,真正投向有活力有效益的领域。
“当前中国的经济减速叠加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矛盾,没有强改革破掉旧增长模式和刚性兑付,单纯的流动性注入只会使旧增长模式死灰复燃。通过改革破旧立新,才能有效降低新经济的融资成本。”他说。
记者采访发现,在一系列强力措施下,市场资金面趋于宽松,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已降至1%左右,但企业贷款利率仍居高不下,银行“惜贷”“惧贷”情绪浓厚,货币传导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疏通。
专家认为,考虑到产能过剩、债务负担沉重抑制企业部门信贷需求,货币政策本身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有限。为实体经济“解渴”,除了货币政策,还应出台更多促改革和稳增长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行风险,真正调动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记者:姚玉洁、韩洁、刘振东、何欣荣、有之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