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国家大力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10多年以来,通过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企业自身努力,在扭转东北工业发展困境中实现了一定突破,但是笔者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没有真正实现整体转型升级,在对接市场需求上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7日下午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发展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7月19日新华网长春)
国家大力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10多年以来,通过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企业自身努力,在扭转东北工业发展困境中实现了一定突破,但是笔者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没有真正实现整体转型升级,在对接市场需求上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如果东北老工业基地无法整体转型升级,不光制约国家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可能导致部分企业死在困境中。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人大代表马化腾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2015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至此,中国正式拉开了“互联网+”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互联网+”是依据市场导向,紧扣时代发展主题,为经济发展创造的新思路。“+”不仅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创造,它让任何产业都能够搭上互联网发展的“顺风车”,从而激发产业由内向外的发展活力。笔者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妨也搭上“互联网”这趟“顺风车”,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上,无论是从企业管理、拓展市场还是在产品研发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北工业基地是我国形成最早的,也是最成熟的规模工业经济带,历经了时代发展和经济的跌宕,却依然保持一定的发展势头,但是一些因为结构不合理、产出不对等、市场淘汰的产业陆续退出舞台。保护好、发展好当前的工业,既是我国和世界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采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早在2013年,21世纪经济报道就曾提出,“工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开始了”,比如,用互联网大数据监控和分析飞机引擎,解决了每年航空领域总值高达2840亿美元的浪费问题。类似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值得东北工业借鉴。
要顺利将“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融入东北老工业振兴发展战略,笔者认为,有三个基础工作必须做在前面。首先全面摸底现存工业的发展现状,或许存在经不起市场经济跌宕的企业,也或许存在依然粗放型增长的企业,摸底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企业的现状,从而找到企业与“互联网+”的最大公约数,这是建立在部分企业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的互联网工业发展“阵痛期”,这也为一些寻找互联网发展模式的企业提供平台,搭建桥梁。
其次是找出“互联网+”中的“+”,虽然互联网为一切产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是不排除一些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互联网发展的转型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仅需要技术革新,更需要建立在不断革新技术上的持续性和不间断性。因此,找准“+”的是什么,不但可以减少资金成本,也能减少时间成本,能够让企业在短期内实现转型升级。“互联网+”其实也包含了“互联网—”,要求企业从长远着眼,勇于打破不适宜的发展模式,勇敢淘汰投入与产出不对等的工业项目,在逐步推进转型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探索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后是制度配套,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具有指导性,但是要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还需要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亲力亲为。国家不可能摸清每个企业的情况,但是地方政府就可以全面掌握每个企业的“家底”,因此制度建设上需要细化。在这个方面,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三个重点。一是重点针对效益好、前景好、基础好的企业,通过政策引导,促使其加快转型速度和力度;二是重点针对效益好、前景好、基础薄弱的企业,通过政策倾斜,为其增加转型升级的“底气”;三是重点针对效益不好的企业,引导这些企业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顺利搭上互联网产业的“顺风车”。
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进入互联网工业时代,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更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的,需要国家、地方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国家大力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互联网发展战略两大优势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东北工业一定能够化茧成蝶,成为互联网工业的排头兵和先遣部队,并且一定能够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翻开崭新的一页。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