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经费“打水漂”暴露科研管理之弊
据报道,麦肯锡近日发布了一项题为《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的报告,对比了中、美、日、德四国在科研上的投资与回报。自2006年起,中国政府在科研创新上的投入绝对值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仅次于美国,但投入产出比却依然不成比例。
不少网民称,中国科研创新高投入低产出,是因为科研经费在申请、分配、使用和验收等环节均有不合理和不科学之处。当务之急,乃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制度,从而让巨额科研经费不再“打水漂”。
科研资金“跑偏”
有网民称,目前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少数人掌握科技立项的决定权,由此衍生出的权力寻租空间,导致科研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一些科研人员忙于拉关系、跑项目,重申报轻研究,甚至把课题当成“圈钱”的手段。
网民“吴江”说,现在,在大学和科研单位,最牛的人是能拿到科研项目的,也就是能搞到钱的人。搞不到项目和钱,科研水平再高也是白搭;能搞到项目和钱,什么都不做甚至没有科研人员也没有关系,可以承包下去。
网民“芦丽琴”说,科研经费和人员数量不少,但分配方式和研究方向、成果均存在“跑偏”现象:经费分配不全看学术能力,而是受到单位级别、行政位置和公关能力的影响,“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很多经费被“老板”层层包工;同时由于科研活动的“论文导向”,很多机构以发表论文作为主要衡量指标,使得不少科研课题和研究内容存在“闭门造车”的情形,脱离了实际需求,浪费了大量的创新投入。
完善分配和管理制度
网民“吴江”认为,应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完善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制度。现行的科研体制基本属于集中管理型,即由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划定申报范围,科研单位选题时只能是向申报指南靠拢,科研项目不是来自市场需求,往往造成研究出来的成果无人问津。对此,应坚持市场化资源配置的改革方向,让科研项目源头更多来源于企业。
网民“肖应林”说,在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暂时改不了的情况下,应在机制内部调整上花大力气,要严格课题验收,而不是陷入验收走过场、成果如何没人管的泥沼。
有网民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使科研人员潜心做研究,是现阶段的一项紧迫任务,甚至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更重要。
网民“张宏”说,对科研不端行为必须有切实的惩罚措施。在发达国家,相关基金会有权禁止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科研人员提交科研申请,并将其研究资金追回,致使他们很难再从事科研活动。这样的严厉惩罚措施使得科研不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在我国,相应的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还存在很多漏洞,亟须大力改善。
(记者陈伟整理)
-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元 公车削减额度居首位
- 教育部:加强对科研经费等存在突出问题的监督检查
- 中国将在南沙岛礁建救助气象科研等民事设施
- 中央财政紧急拨付“东方之星”客轮应急搜救专项经费1000万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