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赢了!""我们赢了!""申奥北京成功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在宣布北京成为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的那一刻,大多数人的朋友圈和微博已经被这些相似或相同的"短语"刷爆了。
"国际奥委会特别荣幸宣布: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是--北京。"
北京时间2015年7月31日17时59分,随着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二字,台下的申奥代表团人员站起来欢呼拥抱。
北京又成功了!它已经成为全球唯一一座既成功申办夏季奥运会又成功申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参与报道、编辑和见证了三次北京申奥的现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资深体育记者、编辑马年华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申办2022年冬奥会几乎没有悬念,但是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出'北京'的时候,我还是很激动,兴奋地跳起来,马上发了"北京又赢了"的微博,第一时间记录下这历史性的时刻。"
"作为采访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资深记者,这是对体育的情结。"马年华副总编辑深情说道。
国内的人们早早守在电视机和电脑前等待这一激动人心的结果,他们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发到朋友圈,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都被"北京赢了"刷爆了。
而在新浪微博上,#北京张家口申冬奥#的话题排名话题榜首位,截止到记者发稿时,参与讨论人数达1.1亿。
这是7月的最后一日和最后一个工作日,北京在淡定与期待中度过了它的一天:上班一族踩着自己的生物钟忙碌着;早起的大妈牵着泰迪在公园漫步;人们在不同的轨道上交集或者平行。
在这个时节逛北京城,很少能看到2022申奥的宣传语,相对于前两次申奥来说,北京表现得十分"低调"。
这也是特殊的一日。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工作,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主办城市终于毫无悬念地尘埃落定:中国的北京和张家口!
但当申奥结果揭晓时,人们再也淡定不起来了。
媒体人小王在网络上观看直播,看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高兴地站起来大叫,身边的同事和他一起站起来欢呼。
"我们又赢了"的消息通过电视和网络不胫而走,在北京鸟巢文化中心,数万名群众穿着彩色的衣服,挥动着手中的国旗和彩带,载歌载舞,热情欢呼。
北京的公众支持度在所有申办城市中是首屈一指的。根据国际奥委会第三方独立机构的调查,全国支持率达到92%。
"(民众)希望能承办冬奥会的热情是有的,但是对输赢更有平常心。"全程参与中国三次申奥过程的杨澜在近日对《京华时报》的记者说道。
他们曾像孩子一样哭泣
80年代之前出生的中国人也许无法忘记1993年中国申奥代表团在蒙特卡洛的败北记忆。
已故的申奥之父何振梁的妻子说,1993年申奥失败回国后,何振梁曾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嚎啕大哭。
这场国人信心满满的角逐,最后还是以2票之差与2000年的奥运会失之交臂而告终。
国人的沮丧来自申奥前的欢欣鼓舞和"过度自信"。
一位媒体人讲述,1993年9月23日,大家早早来到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等待申奥城市最后结果的揭晓。
这位媒体人回忆说,9月24日凌晨2时30分,当萨马兰奇口中说出"北京"一词时,全场欢腾,锣鼓喧嚣。但马上又安静下来,因为,萨马兰奇说的是"感谢北京等城市……"会场的人太紧张了,听到"北京"一词,就以为北京申奥成功了。
当时的北京电视台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全场直播。一位92届的北大生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主持人听到败北的消息时,惊讶的表情静止在那里。荧幕上,是北京演播室工作者各色表情:震惊、失望、遗憾、哭泣……而他自己也傻在了那里,不知所措,欲哭无泪。他告诉记者:"那时,大家对申奥成功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也对申奥的意义有太多的想象。而且,根本就没想过,北京会不成功。"
就在23日,《人民日报》准备了两篇评论:《北京感谢世界》和《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得而不骄,失而不馁。遗憾的是,发表的是第二篇文章,这是参与文章写作的记者不愿意去相信的结果。
亲历者杨澜说,当时国内声势造的非常大,人们的信心也非常足。
"开放的中国盼奥运"是用来征服世界的申奥口号,首先征服了大学生的心,很多人都能掰着手指头说出一套一套北京获胜的理由,似乎这句口号已经自动理解成"开放的中国办奥运"。
注定了这是一个不眠之夜。在北京一所高校的宿舍里,一群学生围在一起听收音机直播,当萨马兰奇最后宣布2000年奥运会东道主城市时,学生们一震错愕,将提前准备好的庆祝啤酒抛向了窗外……
小方是在第二天得知消息的。正在读初中的他听到广播里传来一段低沉的声音:"北京时间1993年9月2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以两票之差输给悉尼,丧失了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举国悲痛,很多翘首以盼的国人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听到这些话,小方的心情跌至谷底,只记得推着自行车,一路磨磨蹭蹭回家了。
申奥就像人生,有赢就有输。但对中国第一次申奥来说,却大不一样。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曾经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
对于1993年的中国来说,前两个问题都实现了,唯独第三个问题,问了整整一百年,跨越了两个世纪。
二战告捷:万人空巷举国欢腾
2022年申奥成功,让国人想起了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的的举国沸腾。
这一次何振梁又哭了。
2001年7月18日,北京申奥代表团回到北京。刚下飞机的何振梁与原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紧紧拥抱,热泪夺眶而出。
两次申奥,两次哭泣,何振梁这次却是喜悦的泪水。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以56票超过半数的优势,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时隔8年,北京时间22点11分,当萨马兰奇再次站在主席台前,读出"北京"二字时,代表团站起来高声欢呼、鼓掌、拥抱、大笑。
空间转回到国内。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中华世纪坛、天安门、北京体育总局、北大篮球场、酒吧……在西安、济南,人们欢聚在一起,欢呼跳跃,举杯相庆,和他们一起庆祝的还有绽放的烟花。
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喜悦让人们不忍心待在家中辜负这等待了一个世纪的美好时刻。40万北京市民走出家门,来到天安门广场,来到世纪坛,行走在长安街,普天同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笑着笑着就哭了。
同样按捺不住兴奋心情的是国家领导人,他们来到天安门广场,和40万民众一起欢呼庆祝。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面对镜头,挥舞双手,激动地大声说道,"这一次我们终于胜利了!"
《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多家纸媒纷纷出版难得一见的"号外":"神州沸腾了!""我们赢了!""申奥成功了!"
那个胜利的夜晚,"奥运狂人"陈冠明回到自己的家门口,二话不说,噼里啪啦放了一串鞭炮。
马年华在经历过一次失败的申奥后,他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提前准备了两篇评论,一篇是针对申奥成功的,一篇是针对失败的。如他所愿,前者顺利发表。
有一组数据可以看到人们对申奥成功的态度:7月13日夜,超过百万的北京群众走上街头庆祝申奥成功,挤满了十几公里的长安街,而天安门瞬间人数达到40万,15万面申奥标志旗帜和国旗被一抢而空,公交车延长到次日凌晨2点40分,加车2000多次。
我们为何又一次赢了:自信、成熟、坦然
时空又回到了国内。2015年7月31日17时58分,当国际奥组委主席巴赫宣布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时,现实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再次洋溢着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回首中国20多年的申奥路,马年华一直感叹中国用发展征服了世界。他用四个词评价本次申奥成功。
实力。1993年,改革开放十几年的中国经济虽然处于上升阶段,但综合国力还是不够。如今,中国的GDP居世界第二位,政治实力也逐步增强,强大的国力足以支撑我们举办世界级的赛事。
能力。中国是个履行国际责任与义务的大国。而且中国具备很强的办赛能力和安全运转的能力。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堪称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这是很多国家无法达到的实力。
潜力。今天杨澜在做本次申奥陈述的时候表示,几年以后,中国体育市场将达到800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很多国际投资商。
合力。此次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得益于民众的高支持率。
作为见证者,马年华最想说的是,"二十多年的申奥过程,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中国人也越来越自信,心态越来越成熟,对于输赢都能坦然面对。国际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们要考虑如何还世界一个奇迹。"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奥林匹克与体育社会学教研室孙湛宁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从1993年我国申办奥运会失利到2001年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程中,国民也经历了世博会、APEC、各种世锦赛等几次大的事件,民众的反应与期待可能没有前两次强烈,这正说明了国民的从容和平和。
"虽然我们需要国际形象的展示,但是体育不是唯一的途径。申办的过程也是参与的过程,国民本次的淡定反应正是大国国民心态更为成熟自信的表现,这种大国精神也是我们非常需要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