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并行不悖的模式和道路成为甘南需要解决的课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有“黄河之肾”及“中华水塔”美称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在8月4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古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上,实施“生态立州”的甘南成为了专家学者口中公认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的最佳腹地。
除了美丽的景色,人们需要的还有富足的生活。拥有丰富生态资源,资金缺乏又亟需脱贫奔小康的偏远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并行不悖的模式和道路?与会专家学者献上了自己的“锦囊妙计”。
生态建设要顶层设计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张正春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便是一场绿色的长征。
作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极为重要、极度敏感、极其脆弱的生态门户和维系青藏高原东南部生态环境的“调节器”,甘南的生态环境状况尤其是水量收支动态,关系到长江、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甚至大半个中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黄河、长江流域水源补给、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维系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2009年,甘南迭部县首次举办第一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论坛的发起人之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张正春将该论坛形容为“绿色长征”,称甘南腊子口是“绿色长征”的起点。如今,论坛已举办6届。
甘南州副州长赵四辈称甘南实行“生态立州”有着很大的优势:地处藏区,各族群众的血液里流淌着对“神山神水”的眷恋和敬畏,长期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形成了对自然环境崇拜和敬仰的良好生态文化,积淀了保护生态环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厚文化底蕴。
但在中国生态学学会秘书长陈利顶眼中,这里拥有建设生态文明的先决条件和独特优势,但也有存在诸多挑战和困难。
“这里的生态环境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先天存在敏感性和脆弱性,一旦被破坏恢复难度极大”,陈利顶告诉记者,正因为如此,甘南的生态立州战略,必须要规划先行,实行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下,最先被提起的便是旅游业,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很多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甘南如何避免这些是难题。”
一张规划图用到底
在董锁成看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一张规划图管到底较为重要。
在这场被誉为“绿色长征”的论坛中,很多专家对甘南都不陌生。
论坛间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董锁成特地抽空赶到甘南合作市附近的当周草原和合作森林公园转了一圈。2007年他曾来过甘南,为这两个地方做规划。
合作森林公园内规划中的四季景观树变成了清一色的杨树,当周草原上规划中的藏式小帐篷变成了四方的大型帐篷。“有点遗憾,这种改变破坏了当初规划时的美感。”站在当周草原上,董锁成告诉记者,在很多地方规划实施经常会遭遇这样的变动,“贪大求全”成了通病,反倒失了特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多个部门妥协的结果。”董锁成说,以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一定要实行一张图管到底。“编写规划时要实际走访,必须科学地规划。”但在后期的实施建设过程中,环保部门一张图,水利部门一张图,旅游部门一张图,政府规划中可能又是另外一张图,最后多个部门妥协,最终失去了当初规划的美感。
“一张图管到底,这样才不枉前期的多次的论证评审。后期建设随便更改的话,前期规划的论证评审意义又何在。”董锁成如此表示。
落实生态补偿机制
甘南生态保护的典范尕海湖湿地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甘南承担着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根据功能区划,甘南州99%的国土面积均被划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域。
根据2015年甘南州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甘南州生产总值114.92亿元,生态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仅凭当地政府资金远远不够。
地处藏区,很多地区的载畜量远远超出草地承载能力,造成的后果便是草地沙化等,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脱贫奔小康,二者如何兼备?“一定要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转移支付机制,甚至是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董锁成说,甘南一定要评估辖区内生态价值,尽快和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奖励,给破坏者给予处罚。
事实上,目前国内先行试点生态补偿机制的新安江流域,只涉及到安徽、浙江两省,但甘南若要实行黄河、长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涉及的省份很多,生态价值如何评估,补偿机制如何建立等,一切都是问题。
建立专家智囊库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母金荣诉苦,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资金,是他们保护湿地面临的难题之一。
有了好政策,还得有配套资金。与这些相比,吸引更多人才到甘南这个偏僻的地方,则显得更加困难。
论坛召开时,甘南第一大淡水湖尕海湖,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地方,在最美的季节迎来了不少游客。
1998年8月国务院批准尕海湖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成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黑颈鹤的繁殖地之一,2011年这里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经过多年的保护,来湿地栖息的鸟的数量从最初的1万多只变成了3万多只,78个品种,国际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黑鹳、白尾海雕都在这里安家,尕海湖面积从上世纪90年代的480公顷恢复到目前的2354公顷。
当游客为尕海湖的美景欢呼时,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母金荣却诉苦说,居住在保护核心区的300多户居民亟待搬迁,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资金,是他们保护湿地面临的难题。
“资金和人才是很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地区面临的难题”。董锁成说,这里是我国多项区域政策的覆盖区,但要抓住政策机遇需要人才,靠原来的做事方法和思路,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地处偏僻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来这里工作,政府尝试建立专家智囊库,也许是出路之一。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