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两支平淡无奇的蜡烛,融化成蜡油,用蜡刀蘸上熔蜡,慢慢在布上画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蓝靛浸染后,奇妙的花纹展现在布上,如今,潘凤英继承并创新着这门已有近1500年历史的“蜡染”老手艺。
这位18岁的苗族姑娘希望,能把这门少数民族的手艺带出苗侗村寨,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不想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共青团贵州省委等部门近日联合承办的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吸引了300多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业者参加,国内70多家企业的代表近距离感受了这些民族文化的魅力。
这是潘凤英第一次和这么多民族手工艺者同台交流。现实中,老一辈手艺人在逐渐衰老,年轻一辈更多人想走出大山闯荡,愿意留在乡土中坚守和传承民族手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比赛现场,一名评审专家表示,经济迅速发展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让一部分东西越传越广,另一部分东西逐渐消亡。
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大赛促进青年手艺人之间的交流,让很多面临失传的手艺有更多接触市场的机会,让青年民族手工业者看到希望。
谁愿意传承老手艺
29岁的苗族姑娘吴治慧来自贵州黔东南苗州侗族自治州,是这次比赛中为数不多的女性银饰制作者,在她的家族里,有三代银饰制作历史。
“这个手艺过去在我们那里是传男不传女的,我是个例外,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学了。”吴治慧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父辈不希望这门手艺就这么没落,让吴治慧有了开发银饰之美的缘分。“老一辈人不知道什么叫做艺术,但是他们明白这里面有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和千百年来的传统积累,这个东西不能丢。”吴治慧说,传承是老一辈手艺人的共同心愿。
但这样的心愿要想实现是个很大的难题。吴治慧介绍说,银饰制作是个非常耗时的活儿,有时候几个月才能制作一件,每天面对单调乏味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下去,不如出去打工来钱快。
如何能让这些手工艺品卖得出去,还能卖个好价钱,让吴治慧感到担忧。学了这么多年,她制作银饰的造型风格和制作工艺没有太多创新。她心中清楚,没有创新的东西很难可持续发展,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就很难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的行列,而缺少年轻人就很难有好的创新思维。
“这样的循环再持续下去,我们就完了。”吴治慧说。
贵州凯里的“绣娘”王启萍对此感触更深,今年65岁的她第一次走出家乡参加比赛。她发现,日常生活中衣裙上的绣片,在省外读书的孙女身上已经看不见了。一次,孙女回老家看到绣片问奶奶,“这是什么?”让王启萍哭笑不得。
王启萍介绍说,苗家有一种风俗:女孩从三四岁就开始跟随奶奶或者母亲学习苗绣,到七八岁时,他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自己或者别人的衣裙上了。根据苗族传统,苗族姑娘在结婚以前都要亲手准备自己的结婚新衣,每个苗族姑娘都以有一套自己制作的结婚新衣为荣。
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像王启萍这样的老人很多,在他们心里,苗绣这类技艺谈不上有多“高大上”,但却是自己民族的象征。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传承这些民族艺术。
现场的评审专家坦言,大多数民族手工艺项目都面临谁来传承的问题,当下的解决之道,是让青年能在传承中找到经济效益。
传承中如何找到生存之道
2008年从安顺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后,杨婷婷成为一名小学老师。闲暇时间里,她选择创新蜡染画,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这门手艺。
“过去我们苗家蜡染的图案都来源日常生活中的花鸟虫鱼,父辈传承的经验加上大学里的规范学习,让我在图案设计上有更丰富的思路。”杨婷婷说。
2012年,杨婷婷又考上了贵州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再度学习美术专业。周围的人对于她这样的选择感到疑惑不解。在杨婷婷眼里,这会让她在蜡染上有更大的学习和进步空间。她认为,虽然大学里并没有开设蜡染专业课程,但是学校里的艺术氛围和美术专业的影响,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创作空间。
现在,她自己成立了一个工作室,专门从事蜡染文化传播和上下游产品销售。她把十几名有美术和蜡染兴趣爱好的孩子聚集到一起,不收任何费用,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美术绘画知识和蜡染知识,希望能有更多从小就喜欢蜡染文化的人,以此渐渐扩大自己的市场。
随着西南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游客涌入,那些本来在当地人眼中十分普通的蜡染织品也变得金贵起来,许多商人便开始抛弃传统手工,用机械进行“蜡染”的加工生产。
杨婷婷痛斥这样只为赚钱而忽略老手艺传承的做法,“忽视了蜡染当中独特的文化意义,卖得再多又有什么用?”
和杨婷婷一样,家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申小明也在尝试着用新方法传承老手艺。
2012年春节回到家乡,申小明发现村子里有文化的老人开始渐渐辞世,仡佬族的文字以及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随着老人的离世面临消失。
他决定,放弃在哈尔滨的工作,留在家乡做些事情。
从商周时期起,仡佬族就有了开采鸡血石的历史,这种有着很强观赏价值的石头曾经是仡佬族人赖以为生的资源,这种石头也是仡佬族文化变迁的见证者。
申小明想到了个主意——把当地特有的鸡血石和仡佬族的文字文化结合起来,在鸡血石上搞创作,既让更多的人了解仡佬族的文化,又能与观赏需求相结合。
他开始带着这个想法自己创业,很快,买家纷至沓来。随着市场波动,鸡血石的价格越来越贵,要想创作稍微大件的鸡血石作品,首先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原石,这对于申小明来说,很多时候是一笔难以承受的费用。
而近期市场对这类收藏品兴趣低迷,往往一件成品放几个月也卖不出去,“资金链断裂对于我这样的创业者来说往往意味着灭顶之灾。”他说。
申小明现在处于边前进边迷茫的状态中,但他觉得,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就应该接受市场的洗礼,最终闯出一条道路。
“我不后悔我的决定,不管别人怎么说,人不能一直为了名利而活,我们总得留下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虽然压力很大,但我还是会继续坚持下去。”申小明的脸上写满了坚定。
青年创新期待更多支持
活动中,潘凤英带来的一种蜡染的新方式引起一位北京企业代表的注意。潘凤英将这种蜡染新方式命名为蜡画想象画:在普通的用于蜡画的棉布上,用一根蜡烛在电热锅里溶成蜡油,用笔蘸蜡油就可以在棉布上即兴创作。
“想到什么画什么,就算没有绘画基础的人也可以尝试。”她说,“新方式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让那些没有接触过蜡画的人能够参与到其中来。”
当来自北京的企业代表提出购买她的作品时,潘凤英很兴奋,“没想到我们这样的创意也有人喜欢,有点受宠若惊。”
下一步,潘凤英计划把蜡染和苗绣结合在一起,再创造出有意思的东西。她希望,能有更多的引导资金和技术帮助渴望尝试创新的年轻人,同时能搭建起一个平台,促进正在进行民族手工艺传承的青年交流,让创新路上多一些支撑。
事实上,在今年1月举行的贵州省“两会”中,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已经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有政协委员建议,改变目前民族手工业扶持资金的分配方式,从补贴龙头企业向补贴小手工业者转变,同时成立专门的民族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创新,开发出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民族手工艺品。
比赛结束后,王启萍感到很高兴,她根本不看中自己到底能拿到什么奖项,她认为自己能和那么多孙子辈的年轻人同场竞技,就是看到了希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