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加快机器人快速扩张
2015年08月20日 08:49:31
来源:
半月谈
洗衣、扫地乃至煮饭烧菜,全部交给机器人打理,这种以前只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场景,正在人们的身边真实上演。从扫地机器人热卖到机器人餐厅遍地开花,机器人迈入寻常百姓家已经不再遥远,局部领域甚至已经实现。
7月下旬起,江苏省苏州市印象城里的一台娱乐型机器人吸引了过往市民的目光,原来“她”是这里刚刚开业的一家机器人餐厅的迎宾小姐。这家餐厅约300平方米,由4个机器人和3个真人服务员搞定收银和所有的传菜、送菜等工作。同时,餐厅内还有一个完全由机器人组成的乐队和舞蹈队。
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小苹果》等耳熟能详的乐曲响起,7个可爱的机器人舞者手舞足蹈,无论是韵律感,还是整齐度,都超越真人版。这家机器人餐厅也受到了苏州市民的热捧,刚一开张便人气爆棚。
其实,这并不是苏州地区开出的首家机器人餐厅。2014年,苏州下辖的昆山市、张家港市便有机器人餐厅开业,运营一年多来,依然门庭若市,成为众多市民就餐的选择。昆山的机器人餐厅开设在当地最繁华的人民路上,餐厅内的15台机器人包揽了迎宾、保安、点餐、传餐、炒菜、烹炸、煮水饺、下面条等活计。
“机器人餐厅已呈遍地开花之势。”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说,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机器人正走进百姓生活的更多领域。“最简单的,就是扫地机器人,现在已经进入很多家庭,特别是近两年来,销量呈爆发式增长。”徐晓兰说。
7月3日,在昆山市举办的一场户外婚礼活动上,机器人“塔米”应邀出席,有模有样地帮两位新人交换婚戒,见证他们的幸福。“塔米”是昆山机器人产业园中的一员,这里还有意大利柯马、德国徕斯、台湾高晟、华恒焊接、穿山甲机器人等30多个国内外高端机器人项目,总投资超15亿元。
前不久,昆山工研院智能所研发的护理机器人在昆山玉山福利院开展前期试用,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进行夜巡,或定时开关电视、窗帘等家电、家居用品,进一步提升智能养老水平。7月31日,交通银行在深圳罗湖支行推出了可以办业务的智能机器人“智慧娇娃”,她能通过自然语言与客户交流,帮助办理相关业务,取号排队、引导服务……通过“身份证+人脸识别”,她还可以1秒查询用户名下账户余额。
徐晓兰表示,我国在服务型机器人开发领域成果斐然,清洁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烹饪机器人、自平衡双轮机器人、消费型无人机等领域已形成产品;健康保健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等已有适用性产品。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已基本具备涵盖整个服务机器人产业链的技术研发和开发能力。“机器人迈入寻常百姓家已经不再遥远。”徐晓兰说。
“中国智造”下个掘金点
扫地、擦窗有机器人;厨房炒菜煮饭有机器人;就连陪伴孩子,只要一声指令,机器人都能随叫随到……当机器人走进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其需求量将是怎样一个数字?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扫地机器人以年均80%以上的速度增长。“当越来越多的家庭体会到机器人的好处,需求量将会持续上升。”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交叉研究和教学的中科大教授陈小平表示,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将是“中国智造”的下一个掘金点。
前不久,深圳发布了我国首个区域性机器人行业白皮书——《2014年度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给出了2020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规模的预测:保守估计总规模将达到3615亿元,增加值达到1265亿元;而乐观来看,2020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468亿元,增加值达到1913亿元。
英特尔公司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倪健安介绍,面向生活领域的服务机器人分两个方向,商用机器人和个人机器人。商用环节,无人机的应用越来越多;个人机器人方面,扫地机器人已经进入很多家庭。“这仅是两个简单的例子。”倪健安说,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将进一步走向创新,改变人们的生活。“我们预测,机器人消费市场将会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而在整个亚太地区,这个数字将提高到25%,很多增长都将来自于中国市场。”
事实上,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家庭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徐晓兰认为,机器人应用正从工业领域向家居服务、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快速扩张。“随着应用逐步扩展,服务机器人将迎来井喷。在世界范围内以个人、家庭、行业服务为特征的服务机器人已接近2500万台套,超过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一半。”
需突破三大瓶颈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相关专家及业内人士均表示,我国生活服务类机器人要想取得长足发展,还需突破关键技术、成本控制、品牌培育等三大瓶颈。
“当下的机器人还不够聪明,扫地机器人智力跟三叶虫差不多。”上海智位机器人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叶琛认为,目前的服务机器人往往只具备单一功能,如送餐机器人、扫地机器人、迎宾机器人、安防机器人等,智商“捉急”,“对家庭来说,还不够有用”。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据介绍,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制约,短期内机器人难以有接近人的推理学习和分析能力,判断力离人尚存较大差距;受限于感知技术的进展,目前机器人不具备与人类同级别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力。陈小平说,业内已开始采用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对这一瓶颈展开冲击。
“有些技术是有了,但实现成本太高;有些方案成本低,但技术又不行。”陈小平认为,技术和成本相互制约的问题,正是阻碍机器人产业发力的重要瓶颈。
在安徽合肥刚刚落幕的机器人世界杯上,人气颇高的展示用机器人,真正买回家花费高昂。科大讯飞公司的销售人员介绍说,拥有陪聊、人脸识别、音乐播放、天气和股票查询等功能的“小智”,售价约为每台5万元;拥有跳舞等更强功能的“小柔”,价格高达10万元。“这样的价格显然还不够亲民。”纳恩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野说。
更加困扰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是,跨国公司觊觎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纷纷抢滩中国。以深圳为例,近年来机器人市场迅猛增长,但库卡、发那科、安川电机和ABB四大顶级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深圳市场八成以上份额,深圳本土品牌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仅在10%至15%左右。
“没有自己的品牌,都是小个子,无法与国外大牌抗衡。”陈小平建议,我国应通过政府引导,培育机器人品牌,以扶持几个发展较快的大企业为抓手,形成规模效应,对抗跨国机器人企业的竞争。(半月谈记者 刘巍巍)
标签:
机器人|服务
责任编辑:
金林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