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股市几乎同步暴跌,主要经济体市场都被波及。从8月19日收盘至24日盘中最低点,美国三大股指分别下跌10%、11.5%和14.5%,欧洲斯托克50指数下跌13.3%,德国DAX30指数、法国CAC40指数和英国富时100指数分别下跌12.6%、13.4%和10%,日本日经225指数和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分别下跌12.2%和9.5%,中国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下跌15.9%、15.4%和16.3%。
国际上多数机构认为,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此次暴跌,既有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也有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等诱因,不能归咎于任何一个单一经济体。但也有部分观点认为,近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一些经济数据不佳、前期股市暴跌等“中国因素”引发全球暴跌,似乎中国应对此负责,这显然有失公允。
一、全球股市暴跌源于多重市场因素叠加而非中国引发
第一,从股市见顶回落的时间顺序看,美、欧、印在前,中国在后。全球股市自2008年反弹后近期陆续见顶。印度孟买SENSEX指数最早于去年3月4日见顶后回落。欧洲市场多数在今年上半年陆续见顶,其中,德国DAX指数、西班牙IBEX35指数和法国CAC40指数分别于4月10日、4月13日和4月27日相继见顶回落。美国股市见顶稍晚,道琼斯指数、标普500指数分别于5月19日、5月20日升至本轮高点。相比之下,中国股市见顶最晚,上证综指于6月12日才达到本轮高点。从主要股指见顶回落的次序看,印度和欧美主要股市的见顶回落早于我国股市。
第二,从全球股市运行情况看,市场自身普遍存在较大调整压力。去年6月底到今年6月中旬,上证综指由2064点上涨到5174点,不到一年上涨150%,翻倍时间为7.5个月,比2007年牛市时上证综指8.5个月的翻倍时间更短。这种短期的快速上涨难以持续,暴涨之后往往或早或晚地出现快速回调。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日、印等主要股指的翻倍时间虽然长一些,但持续近6年的上涨累积了巨大涨幅。自2008年底部以来,美国纳斯达克、印度孟买SENSEX、德国DAX、美国标普500、日本日经225指数累计涨幅分别达到413%、373%、331%、320%、265%。从这些国家股市波动过程看,经历了多倍增长后,股市调整是一个必然趋势,一旦出现某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影响因素如美联储加息等,就会导致市场出现同步剧烈调整。
第三,从全球股市暴跌的直接诱因看,美联储加息可能提前是最主要的触发因素。当前,美国股市市值约占全球市值的40%,是对全球股市影响最大的市场。近几个月,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与美联储货币政策信号披露高度相关,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任何一个微小变化,都会对美国乃至全球股市、债市、期市、汇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场产生极大的影响。8月20日凌晨,媒体报道美联储7月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政策会议纪要中有“多数美联储官员认为已接近加息时刻”的相关表述,被市场解读为美联储加息将会提前,这加剧了市场不安情绪,成为引发本轮全球股市暴跌的导火索。过去一周反映市场情绪的恐慌指数变化也可以看出美联储加息预期变化的影响。2015年以来,恐慌指数一直在10-23的低位区间运行,但在8月18日之后,恐慌指数在5个交易日内由13迅速飙升至53,恐慌情绪逐步蔓延,市场抛售盘大量涌现,加剧了股价下跌的速度和幅度。
第四,从股市暴跌的深层次原因看,主要是全球经济增长格局调整及国际金融市场风险释放。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日通过量化宽松方式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促使美欧日股市上涨。随着美国等国家经济逐步企稳或复苏,特别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使得依赖于过度宽松流动性支撑的美欧日股票市场逐步失去支撑。与此同时,近两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兴市场增速开始放缓,巴西甚至陷入严重经济衰退,进而带动资源型国家经济下滑。由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难以弥补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的缺口,导致全球经济增速回落,加剧国际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担忧。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加息预期带动美元步入升值周期,欧、日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宽松的政策空间变窄。这一系列因素加大了金融资本从估值水平已经很高的市场撤出的意愿。加之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导致美元汇率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波动,放大了全球股市快速下调的压力,同步暴跌随之产生。
一些国际舆论也认为,全球股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将全球股市暴跌归咎于中国股市和人民币汇率调整有失公允。曾任摩根斯坦利亚洲区主席的史蒂芬·罗奇认为,全球市场因中国股市暴跌而恐慌的说法是因为西方一直用观察自己的镜头去观察中国,中国并不会成为下一个希腊或日本。欧洲央行副行长康斯坦西奥指出,中国经济并未恶化到导致股市暴跌。法国《回声报》认为,人民币贬值程度仍然较轻,并不必然扰乱全球市场汇率平衡,美联储加息时机不确定和希腊选情也在影响着欧洲股市稳定。《香港经济日报》认为,指责内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近期人民币贬值导致了这一轮环球金融动荡是“莫须有”,经济不振是全球都面对的难题,不能将振兴环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希望全部推给中国。许多国际机构认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利大于弊,不会演变成为市场恐慌、流动性枯竭等失控局面。《纽约时报》称,中国并没有让人民币急剧贬值,也没有掀起汇率战争。英国金融时报分析,未来全球股市的走向将更大程度的受到美联储是否加息的影响。
二、中国经济是稳定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然位居前列。据IMF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大约会是发达经济体的3.2倍,其中,是美国的2.7倍、欧元区的4.5倍、日本的8.5倍;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1.6倍。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的13.4%,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IMF测算,去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7.8%,高于美国的15.3%。与此同时,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第二,中国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当前中国经济确实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新旧增长动力正在转换,以往积累的不少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加上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全球有效需求不足,所以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既拉动了投资,也较好地释放了消费潜力,改善了企业预期,增强了市场信心,激发了创新活力。近几个月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且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消费保持平稳增长,企业融资成本有所下降,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显现,经济运行有望稳中向好。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内涵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经济结构在改善,增长质量在提升,内生动力在增强。
第三,支撑中国经济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聚。主要体现在: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培育形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工业平均增速,相关新产业、新技术发展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体制机制环境更加优化,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提速,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增强,全面加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不断创新,针对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问题采取预调微调措施,既有利于熨平经济周期,还避免留下“后遗症”,将为结构调整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回旋余地,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实现全年7%左右的增长目标。
国际社会也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近期,一些国际政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中国有资源和办法解决自身经济问题,坚信中国政府会尽全力维持经济形势稳定。IMF在8月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其特点是增长减缓,但是更加安全和可持续。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经济不仅不会出现衰退和危机,相反,随着一大批“叫得响、落得地、有分量”稳增长政策和改革措施作用不断发挥,将在国际社会中形成“经济稳得住、货币守得住、政策有空间、改革在推进”的“中国预期”,对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起到重要稳定作用。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