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的8月,天高云淡。
8月24日至27日,记者参加四川省政协组织的中央和省级部分主流媒体走基层联合采访活动,走进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感受90万藏羌儿女共建幸福美丽新家园的豪迈,探访阿坝州政协组织及委员协力助推扶贫攻坚的实效,真实记录藏区广大农牧民群众如今的美好新生活。
山区扶贫
一靠聚人气二靠软实力
“高半山区的扶贫,一定要因地制宜找准路子。”汶川县政协主席郭铭告诉记者,自2012年9月按照县委的挂联安排兼任雁门乡党委第一书记以来,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让高、远、散的村社摆脱过去“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方式,选好产业、调整结构,整合资源、聚起人气。在他看来,只有聚起人气,才能给高山上的百姓带来滚滚“财气”。
于是,经过实地考察和分析论证,郭铭把高半山区扶贫的重点放在了大力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上。在县政协的积极帮扶下,雁门乡建起了总面积1500亩的岷江干旱河谷特色水果种植基地,辐射月里、索桥、白水3个村700余户2800多人。据基地负责人现场介绍,该项目将为农户年均增收近1.5万元。
采访时,村民余大洪正在盘算把自家门前的院坝平整平整,建个停车场。现在上山的水泥路铺通了,家家户户田间地头的樱桃、梨枣、脆李都挂果了,跑山鸡、藏香猪也养上了。从去年开始就有成都、重庆等地的游客自驾车前来体验田园生活,看着左邻右舍大把大把地“赚票子”,他准备把自家的小楼收拾收拾,明年也开个高山农家乐。
较之汶川县政协高半山区精准扶贫所用的“高招”,同样地处干旱河谷地区的理县,政协主席葛永兰的扶贫思路则是通过软实力的提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村民林长富告诉记者,1个多月前,县政协来村里组织了20天的乡村旅游技能培训,教大家礼仪、如何整理房间、如何烹饪家常菜肴……“实用着咧!”
葛永兰介绍说,年前县政协还牵头组织县级机关妇代小组成员走村入户,同甲米村的34户贫困户认亲结对开展“一对一”帮扶,督促、指导农户搞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进行法制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
“为了巩固扶贫成果,把乡村旅游这张牌打响,县政协正在积极帮助我们挖掘嘉绒藏族的历史文化。”甲米村村支书苟伟说。
牧区帮困
既要想法子还要找路子
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的阿坝县,地处川、甘、青三省接合部。作为传统的牧区县,这里不仅坐拥万亩草场,而且还建起了规模宏大的高原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和中药材种植基地。
尽管已是8月下旬,阿坝县麦昆乡沃朗村的几百亩油菜依旧灿烂金黄,站在田间地头,阿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韩德龙谈起县政协积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特别感慨:“当初调研并确定立足本土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时,政协先后提交了40多件提案或建议。”韩德龙介绍说,这对于阿坝县确定“突破一点、示范一片、带动全局”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推动“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业主引领,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阿坝县政协主席严扎甲看来,整合全县农业产业资源及财政支农资金,调整传统种植业结构,重点扶持农业产业示范园、种植基地、新产品试验示范基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及加工企业,这就是牧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好法子。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5家农业龙头企业先后进驻阿坝县。现在,出自该县的豌豆尖、莴笋摆上了北京和台北的餐桌,玛咖等道地中药材名声在外。
与阿坝县相邻的壤塘县,同样地处草地深处。在扶贫工作上,他们将目标锁定在“扶贫解困明显推进、乡村面貌明显变化、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几个方面。
尽管由于时间关系未能身临其境,但壤塘县政协副主席谢青对于定点帮扶的扶岗木达乡达日村的变化如数家珍:
“这几年,县政协争取资金300万元,为村里修了桥;争取资金60万元,为村里修了路;争取资金20万元,为7户贫困牧民进行了危房改造……”
谈起自己的扶贫体会,谢青告诉记者,坚定自立观念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基础。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是改变贫穷落实面貌的决定性因素,毕竟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业在人创。达日村过去的13户贫困户如今建起了蔬菜大棚,贷款买车跑起了长途运输,承包山间林地搞起了养殖,这些都让他倍感欣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