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因互联网而新兴的小众群体出现在我们身边。他们或是拥有服务精神的“举报中心工作人员”,或是拥有超前创意理念的“创客”,亦或是拥有引领舆论能力的“网络大V”。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也是未来网络和科技时代的“弄潮儿”。
中国网信网从每个群体里选取了一些个人或团队,对他们进行采访,用图文直观地反映这些新新群体的工作状态,让网友感知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兴行业中,这些人的点滴生活。
一、创客:一群勇于把梦想变为现实的人
图片说明:组图中,上左、上右、下左为清华校园内的清华创客空间周边场景,下右为吴天际在工作中。
2015年全国两会上,“创客”一词首次“闯入”《政府工作报告》,进入人们的视野。半年过去了,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创客”这个名字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然而,创客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怀揣什么样的梦想?他们为何选择创业这条充满挑战又未知的路?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网信网记者走进“创客”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却又脚踏实地的群体,将镜头对准他们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幻腾智能,一个完成了从“创客”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的团队,一起分享他们将理想兑现的历程。
创客和创业者有明显的分界线
简单的黑色圆领衫,大男孩的阳光笑容,健谈和直率是幻腾智能创始人吴天际给人的最初印象。
在吴天际看来,“创客”和“创业者”有着明显的分界线。做创客的时候,建立项目或制作产品都完全以兴趣为出发点,完全不计成本不计回报,做出来的东西也很粗糙。他回忆自己做为“创客”时所做的一个硬件,电路板可能是裸露在外的。而软件或许是一串串代码,写好后用硬盘拷给需要的人。但是,创业之后,情况就完全变了。他解释道,“创业需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一个项目上,几十个人为一件产品而努力。从产品设计到包装,需要从每个细节出发去考虑用户感受,在力求产品性能最优化的同时,也要兼顾到用户对产品美观的需求。”
现在,他们以“曾经的创客”自居。吴天际说:“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找到过一个词来形容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直到‘创客’这个词出现。并不是因为创客这个词出现所以我们才成为创客,而是我们一直是创客,然后直到这个词出现为止。”
“但是,在创业之后,我们已经不以‘创客’自居,因为没有太多时间去像从前那样发散性地做事,现在要收起心来合力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吴天际补充道。
图片说明:左图为清华创客空间内的“创新社”,右图为团队活动讨论室内的白板涂鸦。
从“创客”到“创业者”的过渡
从最初在清华校园内创办“创新社”到成立幻腾智能,从一个插满电线的电路板到一个集设计、包装、技术于一体的产品,吴天际和他的小伙伴们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从“创客”到“创业者”的角色过渡。
作为一名“曾经的创客”,吴天际也从最初制作一个插满电线的电路板,逐渐开始研发一个集设计、包装、技术于一体的产品。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从“创客”到“创业者”的角色过渡。
王昊和吴天际是为了创业而从美国回国的。在归国之初,他们对创业的方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2012年6月,他们迎来了第一次机会——为医疗机构开发制造一个康复机器人。吴天际和王昊用半年时间完成的这个机器人,是他们的第一个“产品”,用吴天际的话说,他们第一次做了一个“不是由一堆电路板组成的东西”。他们把第一代康复机器人及知识产权卖给了一家医疗机构,这是他们通过自主研发制造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这次的经历不仅为以后创办“幻腾智能”积攒了经验,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创业的信心。
而第二次机会也同时出现了。回国初期,他们在清华校园内创办了一个名叫“创新社”的社团,为的就是把有创意有想法的同学聚在一起,共同研发制造一些创新产品。为了好玩,他们在“创新社”的室内装修中,加入了智能灯泡的设计——用电脑就可以控制整个屋子的灯光效果。再加上现代的装潢和满墙的涂鸦,在当时引起一个中学的注意。经过进一步的沟通及量身定制,他们获得了为这个中学建造一间创新实验室的机会。在装修实验室的过程中,他们再次改进了智能照明系统,并把产品效果发布到网上,引起网友的围观和好评,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创业的信心。这次经历,则直接让他们将创业目标最终锁定在“智能家居”这个领域。
图片说明:吴天际演示了他们为自己的工作室设计的一个智能玻璃门的功能:一扇看似普通的玻璃门用手机操控后,门上立刻出现了白色的“幻”字,在暗红色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亮眼。吴天际告诉记者,这个设计既可以向外人表明这是幻腾智能的工作场所,也能很有效地起到遮挡的作用。而这正是他们的理念:开发人性化智能家居产品。以此,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有趣、好玩儿。左图为“幻腾智能”工作室大门在开启幕布功能时的效果,右图为“幻腾智能”工作室大门平时的效果。
团队:创业中最困难的事,也是能否成功的决定要素
王昊、吴天际和李龙毅,如今“幻腾智能”的三名合伙人,年龄均是85后。相同的理科专业背景、相同的赴美留学经历、相同的回国创业的想法、让三人一拍即合,奠定了三个人如今密切的合作模式。在创业这项未来难测的路上,相互弥补,携手前行。
在谈到创业中最困难的事情时,吴天际给出的答案不是“一个颠覆性的idea(想法)”,而是“一个能够一起走下去的团队”。吴天际说,如果你提出一个自认为具有颠覆性的idea,且未被别人实现,其真实的情况很可能会是:这个想法已经被别人经过实践、并论证为是不可行的。因此,在创业中,个人的创意、能力与激情很重要,但一个能够共同协作的团队则更为重要,一个人的能量太小,一个团队的力量则可以进行有益的互补。“而我们三人恰好在同一个时间点都有创业的想法,又彼此之间很熟悉,所以我觉得这个团队很难得。”吴天际庆幸地说,“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团队,几乎就没有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如今,三人带领着20多人的研发团队,在智能家居领域中深耕细作,并已建立属于自己的公司——幻腾智能。现在由这个团队自主研发生产出的产品已达数种,如智能灯泡、智能窗帘、智能监控系统等。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吴天际想通过记者告诉那些有想法的人:“做创客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不管以后要不要创业。”他说,做创客的这段经历,对于丰富一个人的头脑、提高其能力以及增强个人的自信心,都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而那些拥有想法的人,应该努力去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有些时候你会发现,想法实现起来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文/中国网信网周楚卿)
二、“网络大V”花千芳:做一个温和的爱国者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花千芳作为年轻的网络作家被习总书记“点名”。会后,他成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作为网络大V,他的生活是忙碌的,他的工作与生活几乎是无法割裂的。中国网信网记者带您走近花千芳,去了解这位朴实的农民网络作家,听他讲述文艺工作座谈会后,他的生活有什么改变。也希望能从他的讲述中反映部分“网络大V”的生活或工作状态。第一次见到花千芳,是在一次网络媒体行中,这位面相憨厚、皮肤黝黑的男子站在众多网络名人中,面带微笑,和大家聊天。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和他个人资料勾勒出来的一样--从农民中走出来的网络作家。正是这位农民网络作家,凭借对祖国的热爱,创作了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的文学作品《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坚守理想从农民到知名网络作家
花千芳,1978年生。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十年,26岁时返回家乡务农。在此期间,一直坚持写作,2012年,花千芳创作了15万字的作品《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在网络发表后受到网民追捧。因为这部作品,花千芳在网络上一炮而红。说起因何开始网络写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动机很简单,小时候家里太穷,想看书却没有书,只能自己写了。
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花千芳以网络作家的身份受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议中,因被习总书记“点名”,他再次走进公众视野,成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
从农民变身知名网络作家,这亮丽的人生转折背后是他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为了离理想更近,不管生活境遇如何艰难,他从没放弃写作。在外出打工的十年时间里,他做过工厂技工、酒店洗碗工、后厨配菜、厨师学徒工。即使生活再辛苦,他也从没放弃对理想的追求。26岁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花千芳选择了回家务农。“种地+写作”是他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生活状态,平静又充满了动力,也是在这段时间里,让他在网络上崭露头角的代表作不断产生。从农民变身知名网络作家,身份的变化给花千芳带来了生活的改变。“成名之前我最重要的工作是种田和写书,成名之后我的生活更多的是去上学,还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参加各种活动的宣传,写各种东西。”花千芳表示。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后,花千芳在鲁迅文学院学习两个月的时间,之后又在天津南开大学学习了半年的时间。现在的花千芳还在应邀参加各地的一些活动。花千芳说:“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这两件事是互为补充的,不管是参加学习,还是参加各地活动,都是增进学识和见识的好方法,这样才会让一个人的知识点更为全面。”
花千芳代表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播网络正能量做一个温和的爱国者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花千芳的成名作,是一部长篇历史随笔。他用“萌化”的网络语言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历程及大国博弈、中美俄日近现代以来错综复杂的斗争态势和国家兴衰。谈到成名作,花千芳表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创作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一方面各种逐利资本掌控网络话语权,另一方面国家机关还没有相关政策和力量进行约束。在这样的空白期,网络真空地带逐渐被推墙势力所控制。为了替国家说点公道话,我选择了‘黑话’、‘萌化’等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在感染力方面却取得了意外的效果。” 《是谁扭曲了你的信仰》和《击溃抹黑中国的这条战线》也是花千芳的代表作,字里行间饱含了浓浓的爱国情怀。“替国家说句公道话”仿佛成了一种信念,根植于他的心中。有人评价他:花千芳的出名在于他在当下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敢于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积极地传播“正能量”。这恰恰是当下多数国人身上所缺少的一种珍贵品质。花千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爱国’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或者说是基本的要求,甚至是安身立命的要求,如果没有国家的庇护,人是很容易被欺负的。你要是不维护国家的利益,其他的国家或者其他的人就不会维护你的利益。”在花千芳的爱国作品发布后,也受到一些网民的批评,对于这种情况,花千芳表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每个人也都有他的优点。批评我的,只要是批评的对的,我愿意虚心地去听取。当然,对于故意找茬的,那我也不会在网上争吵,我是号召或者一直倡导做一个温和的爱国者。”
做好“火车头”当好网络意见领袖
除了“中国网络正能量写手”,花千芳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网络大V”。
在微博进入中国后,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大V”,凭借互联网快捷的传播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对网络舆论起到了引导作用。“网络大V”也因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意见领袖。在花千芳的观点里,“网络大V”很像一个火车头,后面跟着一节一节的车厢,如果火车头跑歪了,那么这些车厢里的人,就都跟着掉沟里去了。针对有部分“网络大V”毫无社会责任感,在微博或公众号上散布虚假或未经证实的信息,错误引导公众舆论,花千芳认为:“做好意见领袖,不仅要把舆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还要关注事情的是非对错,不是进行争论,而是这个事情是对的,我就要去支持。作为意见领袖,你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另一方面,对意见领袖的约束,我觉得应该更严厉一些。”
采访进入尾声,问及未来的计划,花千芳说:“之后想写一些东西,拍一些视频,做一些这样的事情,总之,就是还要做一些原创的东西。”此次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您的梦想是什么?花千芳不假思索干脆利落地回答:“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民族全面腾飞!”(中国网信网杨倩)
三、举报中心工作人员:从帮助网民中获得幸福感
图为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成立于2005年8月,在2014年5月前,主要受理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的举报。自2014年5月起,举报中心正式归中央网信办管理,举报受理范围扩大,所有违反互联网法律法规的有害信息,均在举报受理范围内。作为直接面对全体网民的窗口,举报中心目前平均每天接到举报4000多件,这意味着平均每小时要接到举报160多件。面对如此大的举报量,举报中心工作人员如何处理?他们如何帮助网民排忧解难?举报工作对他们的生活有何影响?中国网信网记者采访了举报中心举报部的工作人员,分享他们的故事。
受理举报重在与网民沟通
8月19日上午9时许,樊薇和赵扬作为举报中心工作人员的代表接受了记者采访。这是大部分人的上班时间,而樊薇刚结束了一次24小时的值班正准备下班。她介绍说,举报中心设立了官方网站(www.12377.cn)、举报电话12377、邮箱、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多项举报受理渠道,24小时不间断地受理举报。像这样的24小时轮流值班,对举报中心工作人员是常态。
图为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部工作人员樊薇在工作。张泉摄
目前举报中心平均每天接到举报4000多件,其中电话举报400多件。“我们在受理电话举报时,并非仅仅机械式地处理举报信息,更多的是与举报人交流沟通。”樊薇说。
首先,工作人员会先安抚举报人的情绪。举报人大多是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的,通常情绪比较激动。今年3月的一天,一位老先生来电举报,话语中流露出委屈和无耐。“你好,同志,我想举报XX网(此处隐去网站名)。我用该网搜索自己的名字,发现联想词里含有侮辱、谩骂内容,严重侵犯了我的名誉权,希望他们尽快删除侵权内容。”工作人员安抚好对方情绪后,将举报人提供的线索做了记录。根据核查结果,举报中心迅速通知XX网(此处隐去网站名)删除了有害信息。
图为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部工作人员赵扬在工作。张泉摄
然后,需要确认和核实举报人提供的线索。7月29日,正是樊薇和赵扬值班。19时许,一位少数民族网民来电,称要举报一个侮辱该民族的视频,但因为汉语不流利,举报人无法准确说出视频的链接地址和标题。此后半个多小时,他们不断接到该少数民族网民的类似举报。根据一位该民族的汉语稍好的女士提供的线索,樊薇和赵扬找到了视频链接,被举报的视频是一部地理科普类的纪录片节选,由XX网(此处隐去网站名)在7月初发布,播放达38903.9万次,内容涉嫌歪曲了民族风俗。所有来电的举报人均表示这个纪录片严重歪曲事实,伤害了民族感情。汉语稍好的这位女士表示,举报电话都是该民族网民自发打来的。她控诉道:“一个淳朴的民族,他们竟然这样恶意中伤,我们无法原谅。即使我们大多数人因汉语不流利而表达不清楚,我们仍希望通过这种联名举报的方式,引起你们的重视。”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通知XX网(此处隐去网站名)删除该视频,并及时向举报人反馈了处置结果。
第三,需要向举报人解释一些情况:举报人为何会遇到所反映的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信息处理的流程和时间等等。今年8月的一天,河北网民张先生来电举报,反映近期经常接到陌生电话,声称咨询房屋出租。工作人员听完张先生的举报,在网上搜索张先生提供的手机号码。最终,在某分类信息网站的房屋出租类信息里找到了以张先生名义发布的出租信息,并附有他的手机号码,称可以随时联系看房。工作人员向张先生解释了这一情况,并在核实张先生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后,迅速通知网站删除了该条出租信息。
最后,告知举报人如何查询举报处理结果,并向他们提出相关的安全上网建议来避免再受到侵害。赵扬补充说:“此外,我们还可能接到不在举报受理范围内的电话,工作人员会告知举报人正确的举报方式,建议举报人拨打对应的举报电话。”
影响身边人带动“朋友圈”
举报中心人员不仅在工作中为网民解决了问题,更在生活中使周围的人受益,亲人朋友们在他们的影响下,明显提高了网络安全意识,主动举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
樊薇说:“我们的父母辈可能缺少对网络信息质疑的态度,甚至有的长辈会无条件地相信网上的消息。”她经常提醒长辈们,近期有哪些多发的谣言,什么样的网站是钓鱼网站,哪些短信是诈骗或垃圾短信等。后来长辈们逐渐形成了网络安全意识,能够辨别网络有害信息。“现在,我的父母和长辈们已经养成了比较好的网络安全习惯,他们不仅自己能防范有害信息,也经常提醒他们的朋友们。”
“除工作外,我们更是家人和朋友们的举报途径。”赵扬说,出于工作习惯,他会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等转发举报处理情况、辟谣信息等。也经常用工作中了解到的网络有害信息来提醒家人和朋友们,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亲人朋友看到听到后,就经常会发给我一个链接,问我这是真的假的,或者就直接向我举报。我来影响我的‘朋友圈’,他们再通过他们的‘朋友圈’影响其他人,这样逐渐地大家对网络有害信息的辨别和防范能力都会提高。”
网络清朗有我的贡献帮助网民就感到幸福
作为从事举报工作多年的“老人”,樊薇和赵扬的工作经历见证了举报中心的发展。谈到对举报工作的理解,他们都表达了强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图为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部办公区。张泉摄
樊薇表示,一方面,当她发现中央网信办处置了一些违法网站或者公安部门破获一个网络诈骗案件,而相关的线索是举报中心向执法部门转交的时候,会感受自己的工作的意义和贡献。另一方面,在受理举报的过程中,通过跟举报人交流,为他们解决困难,告诉他们网络安全知识,可以帮助网民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她说:“这时我特别有成就感。虽然我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帮助一个就多帮一个。”
“确实,能帮助别人是特别幸福的。”赵扬说,工作人员接电话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举报人,有急的有缓的,有哭喊的、有谩骂的、有感谢的,但工作人员始终保持平静和耐心,竭尽所能地帮助举报人解决困难。“有时我们要做倾听者。先听网民宣泄倾诉一番,再跟他交流,绝大部分网民都能冷静下来理智处理问题,很多人最终向我们表示感谢,甚至多次来电致谢。这时挂完电话我感觉心情特别好。”
举报中心工作人员提醒广大网民,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樊薇说:“大家在上网时,一旦涉及到钱财和个人信息,一定要三思,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确认。有任何一点疑问都不要点‘确定’‘确认’键。”赵扬说:“希望大家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要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不要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信息,即使不确定真假,也不要随意转发。以官方发布的消息为准,多关注辟谣平台,不相信小道消息。”(中国网信网张泉)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