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今年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扶贫日,10月16日是第35个世界粮食日。为此,我们邀请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中国、朝鲜、蒙古代表伯希?米西卡先生(Percy Misika)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畅谈他对中国减贫进程的评价,以及中国消除极端贫困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网:欢迎伯希?米西卡先生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我是主持人李虹霖。今年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扶贫日, 10月16日是第35个世界粮食日。为此,我们邀请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中国、朝鲜、蒙古代表伯希?米西卡先生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畅谈他对中国减贫进程的评价,以及中国消除极端贫困所面临的挑战。
欢迎伯希?米西卡先生来到我们的演播室。
米西卡:谢谢。晚上好。
中国网:晚上好!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中国的贫困人口也从1990年的6.89亿下降到2011年的2.5亿。请问您如何评价中国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的贡献?如何用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以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呢?
米西卡: 10月16日,我们迎来世界粮食日,并且在当天,中国还主办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你刚刚提到的这个问题,我分几个方面回答。
中国网:好的。
米西卡:首先,2015年底将是完成2001年开始实施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最后时间点。在过去的十五年间,我们都在努力达成目标。千年发展目标中的第一条要求,在2015年底前,消灭发展中国家极端贫穷和饥饿,并使饱受饥饿的人口比例减半。就这一数据看来,全世界贫困人数由1990年的43%显著减少至今年的约20%;并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公布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就饥饿人数而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求,1990年至2015年间,挨饿的人口比例减半) ,129个国家中的72个国家完成了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中国为此做出了许多贡献。
中国做了什么呢?依我看来,中国在减贫方面的贡献非常地突出,至今,中国已使6亿人口免于贫困。中国的GDP在不断增长,就业率在不断增加。中国的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6.89亿下降到目前的7000万,极度贫困人口约2000万。我们也看到,还有许多人仍然在贫困线附近挣扎,这些人可能会因为某一突发事件又返回到贫困线之下。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然而,即便如此,中国的确对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全世界脱贫的人口中,中国人占到了75%。至2010年,千年发展目标第一条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国的贡献。从减少饥饿人口的目标看来,从1992年至2014年,世界饥饿人口减少了约34%,但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数字可能只有10%。这也显示了中国对千年发展目标第一条实现的巨大贡献。
现在来谈谈中国现存的挑战,以及其他国家能从目前中国突出的减贫经验中获得什么。
目前,中国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如人口增长的不均衡,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的资源,比如土地、水资源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有7000万人口生活在偏远的农村,这也使他们难以摆脱贫困。但是,基于较健全的政策与配套项目,中国达成了这些成就,而在未来仍将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中国政府能全心全意将相关政策继续执行下去,并能将所有人囊括在内,那么中国甚至可能在2030年前完全摆脱贫困。中国已经制定了相关指标,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照现在这个趋势看,是可以实现的。
世界其他国家能从中学到什么呢?世界其他国家能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已与中国展开南南合作。这不仅仅是分享信息与知识,不仅仅是将技术从一国转移至另一国,还是人和文化共享交换的过程。南南合作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是较为先进和完善的。在南南框架下,这些情况对接受国而言是相似的,这些经验也就更为合适。此外,这些国家的团结一致与历史联系是这些合作的坚固基石。
中国网:您刚才提到了挑战,那么,您认为中国在消除极度贫困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米西卡:中国在消除极度贫困上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单独的一两个问题,而是一系列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在这些不平凡的成就下,中国东部沿海居民的生活要比西部或者说西北部居民好得很多。在2030年前如何解决这个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是一大挑战。
中国网:是的。
米西卡:第二,人口老龄化问题。老年人的不断增加使劳动力不断减少。在老年人逐渐成为大多数时,该如何保持现有的高层次快速发展,如何保证目前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愿意做使偏远地区不断缩小与较发达地区差距的工作呢?这是第二个挑战。
第三个挑战与正在不断减少的自然资源有关。在前所未有的城镇化浪潮中,农村更多的土地被占用,由先前提供粮食农作物的作用转变为滋养发展。这是工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斗争。我们该如何保证在资源锐减的情况下,还能提供与现在数量相等的粮食,这是第三个挑战。
中国面临的第四个挑战是气候变化问题,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气候变化正在影响全世界。中国如何抵抗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如何做好准备以确保其能适应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自然灾害时,如何确保即使遇到自然灾害也能保持良好的发展进程,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也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中国网: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虽然现在许多人每天还在忍饥挨饿,但在中国食物浪费现象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有什么办法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食物链吗?
米西卡:在世界上,食物浪费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有许多食物在食用、储存、运输、加工、食物准备、售卖等环节被大量浪费了,浪费掉的食物可以养活很多饥饿人群。饥饿人数的确在不断减少,但是现在仍有7.95亿人正饱受饥饿困扰。如果没有食物浪费,这些人将会受益。就节约粮食而言,有很多能做的事情。中国扶贫基金会最近宣布了一项“饥饿24小时”活动,我希望你也可以加入这一活动中。希望我们都能体会到一天不进食是什么感觉。也许,这可以让我们思考,并节约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冰箱中的食物、在市场中见到的食物。我们去超市的时候,可以保证只购买我们能吃完的食物。有许多办法能减少这样的食物损失。比如,我们可以不仅仅从餐桌上入手,还应从收获上入手。确保在收获粮食时,使用尽可能杜绝浪费粮食的机械;储藏过程中应隔绝啮齿类动物,减少蚂蚁、虫子等可能损害粮食的存在;在包装食物时,应选择合适的容器装载;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应采用高效的机械减少已收获粮食的浪费,因为我们需要每一粒谷物;在准备食物做菜时,在中国这一点比较好,男人女人在自家厨房烹调饭菜,不像在其他许多国家,(只有)女人在干活。不管是谁在准备全家的饭菜,要尽可能用节约食物的方法,这一点很重要。确保我们的剩饭剩菜能够在冰箱中储存并再利用。(还可以)通过重新加工这些剩菜,用来喂养动物。而这些动物又可以成为我们的食物。在这一复杂的方法中,我们可以节约粮食,保证我们在不断保持并推进减贫的工作,建立一个粮食更加安全的世界。
中国网:9月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新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了一系列承诺,并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您觉得在这个新的发展议程中,中国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米西卡:我们称今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首脑会议是前所未见的,193个国家齐聚一堂,并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和中国一道确保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这是非常令人欢迎的。这一宣布发表的正是时候,因为它伴随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启,一个由完成千年发展目标转变到达成千年发展目标尚未完成目标的时代,并且我们在千年发展目标未完成的情况下,能做什么使人们更加受益,并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使生活更加舒适。要做到这些,需要许多机制、政治愿景、伙伴关系、创新与科学技术的共同努力。习主席宣布设立的这一援助基金是可以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长期存在,并确保17个较为全面的、较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因此,一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完成。这只可能在有政治承诺、政治愿景还有投资的情况下达成。
习主席提供的这20亿美元有助于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习主席的宣言中还包括为在2030年前,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120亿美元投资,也是十分令人欢迎的。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易受到伤害的、最贫穷的人大部分都生活在最不发达国家中。如果这些人能够得到支持,以保证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免于被剥夺、免于骚乱,这样他们就能和我们共同发展,而(习主席的)这一个宣言可以帮助他们。中国将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中国还将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这都将真正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快达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国家被减免的相关债务可以被用于发展的其他方面。这些举措都是真正可以帮助到他们的地方。
此外,我们要保持发展进程。要做到这点,我们需要关注许多方面,还要保证我们朝着同一方向前进。每个人都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国际层面上不遗余力地作出了贡献。在每个国家中,从首都到次一级的城市再到社区,都应该是发展进程中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确保我们能够达成共同发展,确保没有人被落下,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体面的生活质量与梦想。
中国网: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过去40年来保持着有效的政府间伙伴合作,并在农业、林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能否请您谈谈中国与粮农组织未来的合作方向是什么?
米西卡: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在1979年签署协议成立后,于1982年正式建立。自那时起,粮农组织与中国政府在许多方面展开了合作,包括食品安全、农业、渔业、林业、自然资源管理、农村发展,还包括跨境疾病预防与控制与气候变化、灾害疾控、紧急情况逃生等。在这期间,粮农组织在中国参与了400余项工作,投入总计约2亿美元资金。在过去的合作更多的是单线程合作,粮农组织是中国绿色改革的支持者和提供者,确保能生产足够的食物养活中国庞大的人口。然而,现在中国粮食产量增加,过去11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去年,中国粮食产量超过6亿吨,这是前所未见的。包括生产蔬菜、水果、肉、奶等产品在内,中国有能力用仅占世界约10%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13亿人,这几乎是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效果非常显著。还需要进一步保持。未来中国的人口会继续增长,会继续老龄化,城市化仍在继续,从事农业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都将成为我们未来工作的关注点。
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合作需要确保在中国不断适应其目前人口数量与农业劳动力不断缩小的变化。另外,我们也要保证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多年来的合作经验可以与其他国家共享。因此下一步合作模式将不再是单线程合作模式,需要双向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仍然在政治发展、设立标准与规范、搜集国际农业发展消费的信息等方面协助中国,另一方面,中国可以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用积累的经验、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专家队伍、资金资源等帮助其他国家,使其他国家有朝一日能够达到中国达到的粮食安全水平。我认为,这是我们计划的未来方向。
并且,我们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中有一个称为“国家层面合作框架”(cooperating framework country level),国家项目框架(country programing framework),我们有一个2012年至2015年的国家项目框架,目前即将结束。目前我们正在规划下一个国家项目框架,CPF2016-2020。这将与政府的五年发展计划一道,联合国框架下最近刚完成的的发展体系框架2016-2020一道,还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优势包括能力、发展方向、战略目标相适应,并且保证不管我们做什么都是使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互利共赢的。
中国网:感谢您拨冗与我们分享您深刻的见解。
米西卡:谢谢。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