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
跟习近平学引经据典(54)
“出访越南专题②”
登泰山而览群岳,
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2015年11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国会发表演讲。习近平最后说:
1942年到1943年,胡志明主席在中国从事革命活动期间,写下了“登山登到高峰后,万里舆图顾盼间”的诗句。中国唐代诗人王勃也说过:“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中越关系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登高望远、携手努力,为开创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局面,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亚洲和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
习近平于秋高气爽之际,在越南引用的这句古语“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出自唐代王勃的《八卦大演论》,是在阐述着一种广阔的视野、一种大气的格局、一种高远的境界。
王勃原文前句还说“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意谓:
站在大海之畔去观江望水,就能将海纳百川尽收眼底;
登在泰山之高去博览群山,就能将山脉起伏尽皆了然。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勃的意思是在说明:
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境界。
(二)
中国文化引导人们,在意识上,要具有海阔天空的心志和眼界,从而在行为上,就有着“登高望远”的鼓励和培养。——每当秋季尤其是重阳佳节来临,中国古老的风俗是要求全家人倾室出游、登高踏秋:身处秋水长天之景象,领略山远云淡之气象,蓄养天高地阔之胸怀志向。
所以,登高的民俗活动,其实就是在一年行至秋暮的阶段,回望来路、观望前路,远望自然天地、反观自我内心,沉淀行路所得、树立前景所愿,继续攀登进阶、继续登高向前。已经从一种民俗活动,上升为一种行为哲学。
这种固化为了节日活动的风俗,是把思想教化推广为社会风化的民间智慧: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垂首赶路的惶急中抬起头,登一登高、望一望远;
让每个人都有意识在日常匆忙的琐碎中停下来,展一展眼界、养一养心志。
登高望远,气象万千,境界高远,蔚为大观。
(三)
当王勃形容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时,他把登高远眺的制高点选择为泰山。这是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泰山,不止是一处自然性的风景,更具有一种文化性的隐喻。
中国人崇拜泰山,秦始皇作为帝王首先在泰山封禅,而后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一旦认为自己励精图治、身处盛世、无愧天地,便前往泰山封禅和祭祀。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被誉为“五岳独尊”,还被用于形容德高望重、卓越非凡的人物,叫做“泰山北斗”。
伫立在这样的高峰上,纵览山川走向,才掌天下大势,才得高远志向。所以杜甫在泰山《望岳》诗中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他步足于泰山之顶、凌驾于群峰之巅,顿生“荡胸生层云”的壮志凌云,顿悟“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
而《孟子》中更说,孔子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这当然不是指泰山在地理高度上带给人的视角之高、方位之高,而是指泰山在文化高度上教给人的眼界之高、心境之高。
(四)
泰山以它的恢弘气势和文化地位给了人们这样的启示,而“登高望远”,也成为了有志者在事业生涯里的一种恒常姿态。故而我们看到历史上那些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都在频频这样表述着:
宋代宰相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清臣“民族英雄”林则徐说,“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范文正公”范仲淹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进而表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唐相张说更是心怀天下说,“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今秋,习近平在越南国会的演讲中说,“让我们登高望远、携手努力”。站在两国交往全新高点上,站在一年金秋收获季节里,心怀远景,眼望来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文|曹雅欣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