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县珊溪镇街头村有920户,2800多人,其中老年人口500多人。自古流传“孝顺田头割有谷,孝顺父母自有福”和“瓦檐水点点滴”等谚语,激励着人们孝顺父母,代代相传。
文成县珊溪镇街头村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孝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地方性内涵。2008年温州大学教授姚周辉带领课题组深入街头村形成题为《传统孝道在和谐农村社区建设中焕发新活力》的调查报告后,首次提出“街头村经验”。至今,街头村编印了图文并茂的《孝行街头》12000册,使街头村孝文化走出浙江,走向全国。
该村曾荣获“2008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特别奖”;荣获“温州市种文化村”、“温州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示范基地”、“省级孝文化特色旅游村”、省“文化示范村”、 “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等称号。
“孝顺子孙”奖延续23年
街头村是珊溪集镇中心村,半数以上的青壮年外出经商或打工,家里只剩老人和小孩留守,是一个典型的温州式“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村。1991年,老年人协会(简称老协)成立,当时有会员198人,现有会员587人。
走进文成县珊溪镇街头村,看不出这个小山村有何特殊。但一走进村老人协会,看看玩棋牌、听讲座的几十位老人,一个个满头银发,脸上却写着满足与开怀,让人印象深刻。
是什么让他们的笑容如此灿烂?协会门口“百善孝为先”的标语牌似乎在揭秘。
协会会议室里,村老年大学正在上课,五六十位老人端坐着,听教师讲解“两富”目标。我们仔细打量会议室,发现两面墙壁就是一个“孝顺榜”,张贴着20多年来街头村评选的孝顺子孙照片和孝顺事迹,还有协会创作的“孝顺打油诗”。
“一天两次看母亲,送食送果又送银。老母喜欢单独住,就买新房安母身。”“克旭经常笑话逗,继母孤单不忧愁。问长问短常慰问,果品补品样样有。”“祖母九十没有牙,就买软物孝敬她。善待祖母二十年,邻里无不称赞她。”
一首首打油诗,使孝子贤孙的故事鲜活起来,老人的笑容是被这些故事点亮的。
孝顺子孙评选在街头村举足轻重,自1992年启动,每年一届,到今年,该活动已经连续坚持了23周年,共评出70位孝顺子孙。他们中有用手指为母亲挖大便的王邦焕;有跪地给母亲喂药、喂饭的王廷济;有为孝病母47岁未婚无悔的刘冬美;有每天至少一次探望母亲的罗碎智;有20年如一日照顾病母的潘理杰;有亲手为90多岁双亲端尿倒屎洗身体的林仁泛、王玉明……村里传诵的这些故事,是从一年年的评选中发掘出来的。
孝顺事迹带来的,不仅是家庭和谐美满,还催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佳话。五保户王子麦没有儿女,年老卧病时,村老协安排人轮流送饭。他去世后,村民们为他送葬,村民王邦具还出资为他买了公墓。据介绍,受街头村的影响,周边的富强新村、坦岐村、山根村、街尾村、下排坦村等村也份纷纷开展评选孝顺子孙的活动。
村民们至今还记得,当年推出孝顺子孙评选,是因为有老人来哭诉遭到子女打骂。而现在,在外创业的子女打电话回家慰问的多了,寄钱养老的多了,回家探亲的多了,给老人买衣服买补品的多了,老人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村民夏慧红说,有人给街头村小伙介绍对象,对方悄悄来村里查访,一看这户人家门上钉着“孝顺子女”的铜牌,就说女儿嫁到这户人家肯定错不了。孝行街头,让街头村人的幸福与美满,成了十里八乡羡慕的对象。
媳妇给公公当红娘
随着孝文化影响越来越大,老协规模不断扩大,评选内容也由最初的孝顺子孙扩展到“孝顺媳妇”、“模范丈夫”、“五好家庭”、“全家孝”等。近几年来,随着“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加,推出了“夕阳恋”的评选项目,鼓励老年人再婚。
据统计,街头村近几年共有13对老人选择了再婚。
林少云,街头村村委副主任,是该村支持丧偶父母再婚的热心人。在她嫁到街头村的第5个年头,婆婆去世后,公公每天都很伤心。她和丈夫商量,能不能给公公介绍个老伴。丈夫也很支持她的想法。
经过她的物色,确定了人选。她问公公是否愿意,公公虽然有些意外,但表示了默认。这时,对方儿女有些顾虑。他们说,现在他们母亲身体还算硬朗,以后要是生病了怎么办?林少云向他们保证:既然把她接过来,就会一直照顾她到老。
老两口结婚不久,婆婆不小心摔断双臂,生活不能自理。林少云夫妇就把她接到自己家,同吃同睡,悉心照顾。
在林少云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追求自己的晚年幸福。2009年七夕节,文成县有关领导还为这13对幸福老人颁奖,戴大红花。
街头村老人协会会长罗文直说,支持丧偶老人再婚,对子女而言,也是一种孝的行为。
“银龄互助”情暖空巢老人
在街头村153名空巢老人中,有139人都有家人陪伴或请保姆照顾。其余14名老人,有的本身就是孤寡老人,有的子女长期在外打工或在国外没有回来。村两委和老协理事认为,这些老人如果没有志愿者进行邻里守望和精神关爱,他们生病或者发生危险事情就不为人所知。村民罗文旺、林少云、王邦具和罗文直等人发起志愿结对帮扶活动,很快得到了村民的认可,14名老人一下子被“抢认”一空。
随后村民认为,志愿帮扶应持之以恒,为有效推广帮扶,村里决定开展“银龄互助”活动,将结对帮扶长期贯彻到底,让行动方便的老人关心孤寡老人。该活动得到当地镇委和文成县文明办有关领导的肯定。文成县文明办主任郑志阳认为,这是基层居家养老,推广孝文化的一个创新举措。
70岁的志愿者刘玲微和78岁的严爱香住得很近,算得上是左邻右舍。严爱香说,她的儿女都在温州打工,逢年过节很少回来。平时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买上一袋米都扛不回家,不过幸好有街坊邻居的帮忙。结对后,刘玲微和严爱香会一起结伴到村老协,多参加一些老年人活动,丰富晚年生活。
孝道成旅游新热点
这个以“孝”字成名的村庄,如今大打“孝文化”旅游牌,引来不少游客。街头村以孝文化展览馆为主阵地,开展孝文化主题展览活动,该展馆把23年来评选出的70位孝顺子孙的事迹与古代“二十四孝图”结合起来,用栩栩如生的图片及文字记录的故事、传说来诠释孝的含义,成为可以直接解读的孝文化“教科书”。
据街头村有关负责人介绍,自温州日报等媒体相继对村孝文化进行报道后,就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县里的几家旅行社也瞅准商机,开出了“探访中国孝文化村一日游”项目,很受欢迎。
2009年,南怀瑾任名誉会长,国家一级作家、教授、温州市政府特别顾问戈悟觉任会长的温州东方道德文化学会一行上百人,是街头村孝文化的首批参观者。学会的会员们对街头村弘扬孝道的做法深表赞叹,还留下了26幅留言和书画作品。随后,每年周边县市来取经来感受孝文化熏陶的市民也络绎不绝。据介绍,来街头村参观的人数已达6万多人次。
目前,珊溪镇希望利用珊溪现有旅游资源,把珊溪刘英纪念馆、“孝文化”场馆和珊溪飞云湖景区,以及农家乐相结合,打造一条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山水文化三结合的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珊溪“孝文化”的知名度,也为文成县的文化旅游内容增光添彩。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