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嵊州市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一户人家27年前家里突然失火,火灾的打击让单亲母亲身体每况愈下。为补贴家用,母亲因劳累而患上了中风。20年间,郑忠金、郑法金两兄弟分工好一个外出打工赚钱,一个在家照顾老母亲。虽然兄弟两身体也不太好,但在照顾母亲这件事上却没有丝毫怠慢,为了能让母亲吃东西,只要母亲说的,就算40里路也会外去买来。他们对母亲的孝顺和关爱,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守护年迈瘫痪在床的母亲是最重要的事情
嵊州市贵门乡玠溪村是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村里有这样两兄弟,郑忠金和郑法金,兄弟俩一个64岁,一个59岁,他俩有一个卧床20年的87岁老母亲。走进郑家,只见一间60平方米的简陋泥土房,房子没有隔开,放置着三张单人床,除了兄弟俩各自一张外,另一张就是他们老母亲的。
27年前的一天,郑家家里突然失火,烧掉了房子和财产。母亲张水花大受打击,身体也渐渐变差。但为了补贴家用,年迈的她经常出去帮人干活。“要不是那场大火,母亲可能不会中风。”虽然过去了27年,郑法金对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仍耿耿于怀。
时间又过去7年,20年前的一天,母亲张水花去邻村帮人采摘茶叶,一天劳作加上本来身体就不好,晚上睡觉时突然大小便失禁,之后诊断为中风,虽然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从此只能瘫痪在床。看到母亲受这样的苦难,兄弟俩放弃了组建家庭,作出要守护母亲一辈子的决定,他们这么想也这么做,直到现在也一直单身。
20年如一日兄弟俩分工协作
照顾瘫痪在床的病人,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于是兄弟俩商定:一人在家照顾母亲,一人外出打工赚钱。
一开始,弟弟郑法金去打工,哥哥郑忠金照顾母亲。两年后,弟弟回家,哥哥出去。后来因为哥哥的身体一直不大好,而照顾母亲每天都要帮她翻身,换洗衣物,消耗体力较大,所以哥哥只能在外面找个轻便的工作,而之后这么多年,都是相对身体稍微好点的弟弟在家照顾母亲。
照顾母亲时,弟弟郑法金一步也不敢离开母亲,生怕发生意外。因为大小便失禁,郑法金一天至少要为母亲换上五六次尿不湿。除了给母亲勤洗勤换衣被外,郑法金还经常给母亲按摩,帮助她活动血脉经络。虽然在床上躺了20年,但张水花身上没有任何异味,气色也相当不错,看不出是一个中风20年的病人。
为了母亲吃东西,赶40里路也会去买
记者在郑法金家里看到,唯一像样的家具就是放在桌子上的为了照顾母亲特地买的绞肉机和豆浆机。因为母亲喜欢吃饺子和馄饨,郑法金就自己做给母亲吃,他说这样既便宜又新鲜。
有一次,87岁的老母亲不吃不喝一个星期,弟弟郑法金只能喂母亲喝水。“母亲已经十几天没有进食了,一点办法都没有。”他担心地说,怕母亲营养跟不上,只能给她兑点糖水喝喝。此时,远在西安打工的郑忠金听闻消息后,立即返回嵊州市贵门乡的家中,母亲的安危是系在他心弦上的第一要事。
哥俩最担心的是母亲经常茶饭不思。“我们请医生来看过,但检查不出有什么毛病。”郑法金告诉记者。
为了能让母亲吃东西,郑法金变着法子做好吃的。几天前母亲说要吃鲜荔枝,他赶到40里路外去买来。遗憾的是,母亲依然没有胃口,兄弟俩很着急,但一时也没办法。
“母亲87岁高龄了,又在床上躺了20年,对于‘走’,我们也有心理准备,但还是希望她能好起来,再活几年,让我们兄弟俩再尽尽孝。”兄弟俩都说,这是他们的一点小愿望。弟弟一口口地帮老母亲喂饭。
兄弟俩照顾老母亲的事,村民也深为感动
在玠溪村,村民们提起这哥俩都会情不自禁翘起大拇指。好多村民告诉记者,其实这哥俩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郑法金患有高血压,郑忠金更得了种“怪病”,每天必须吞服藿香正气丸,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感冒症状。“如今兄弟俩都上了年纪,一个整年漂泊在外打工赚钱,一个日夜服侍老娘,怎叫人不感动。”村民郑尧仁说。
俗谚常道:“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生病并非最可怕,最可怕的是耗不起的“久病”。 “陋屋偏逢连夜雨”,天灾人祸,郑忠金和郑法金兄弟都占全了。可两兄弟却始终如一、天天如此地照顾瘫痪母亲二十年,他们一个在家,一个在外,两人都从不叫苦叫累;因失火和母亲卧床20年,兄弟俩都至今单身,却并未因此抱怨,更未曾动过弃母于不顾的念头。孝敬是理念,更是实践行动,他们对母亲的大爱,生动演绎了亲情这个最温暖的词语,他们的故事也感染我们每一个人,促使我们把孝敬父母的理念化作日常行动,厚养真敬,不留遗憾。
没有家财万贯,没有声名煊赫,也没有不朽事业的郑法金、郑忠金兄弟,用两个人的两辈子,成就了一段关于孝义、关于感恩、关于反哺的精彩故事。从人情伦理来说,两位顶天立地的汉子,用兄弟情义、子女孝义,让瘫痪的母亲20年过得无忧;从社会角度来说,两个一辈子颠沛流离的年轻人,放弃成家,放弃闯荡,用20年对瘫痪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演绎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感恩人生。这个孝老爱亲故事中的反哺情、手足情,无不让人动容。兄弟齐心反哺不仅让传统的孝道有了新内涵,还让多难的家固若金汤!
遗憾的是,就在2014年10月底的一天,郑忠金和郑法金的老母亲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兄弟俩想再尽几年孝的心愿没有达成。但是,老母亲走得非常安然,非常欣慰,因为她在垂暮之际,还有两个儿子为了她而奔波忙碌,一个为生活的柴米油盐,一个则是膝前的体恤入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虽然敬老孝亲不是一个行业,但郑氏兄弟硬是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并且做成了孝老楷模。一份职业没有前途,自然被人瞧不起,但像郑氏兄弟这样的职业不丢人。“寒门无上品”,此言不实。有的人家境殷实,却因继承财产问题闹得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当真是家庭伦理节外生枝的悲剧。而郑家无财,但可以自豪地向世人宣布:我们穷得只剩下“孝道”了。他们就是道德里的状元郎,虽然不能生财生金,但却换得交口称赞,此生清贫便也不足挂齿。
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二人用人性本能谱写了一曲关于孝道的赞歌,不必惊叹,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最平常的举动而已。一辈子这个词儿,听起来就显得沉重,而敢于拿一辈子去照顾患病的母亲的举动,想起来却是石破天惊。在这个“孝顺”越来越有成为口号趋势的时代,郑法金、郑忠金兄弟,却用20年的不离不弃,书写了一部关于“病榻床前有孝子”的传奇。百善孝为先,郑氏兄弟带给我们的,除了浓浓的感动,更有深刻的思考:面对着日渐衰老的父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馈他们多年无私的照顾。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