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开。100多位国家领导人、近200个国家与会巴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会议。这是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十分关键的一次会议,各国都非常重视。
什么是COP?
1992年联合国在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时设立了缔约方大会,是《公约》的最高机构,缔约方历次大会汇集194个已批准《公约》的国家和欧盟。缔约方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就公约执行情况作总结;通过决议确定规则;就新的承诺进行谈判。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P)与《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CMP)同时召开。
谁参加COP ?
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约国代表,即194个国家和欧盟(欧盟再加上28个成员国)。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一个全球公约。社会各方代表(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工会、企业、科学家、青年)也参加会议。
第二十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重要主题是什么?
2015巴黎气候大会事务特别代表劳伦斯?图比娅娜介绍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重要主题本届气候大会应该成为未来全球气候协定(2020年后生效)谈判中的里程碑,以德班会议商定的结果为主线,所有缔约国(包括温效气体最大排放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一项有约束力的普遍协议,对气候问题作出承诺。
COP21大会将签署一份遏制气候灾难,所有国家共同行动的协会。法国会做好自己的工作,引导所有国家一道努力达成协议,完成2摄氏度控温目标。这一目标尤其应该考虑新的现实(现在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五十),积极实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的基本原则。
了解巴黎气候大会:巴黎气候大会的目标是什么?
所有签约国将在巴黎大会上统一意见,达成一项普通协议,并与2020年付诸实施,主要目标是将全球升温与工业化时期相比最高不超过2摄氏度。
各缔约国将就两个方面达成一致:一是控制温度升高,二是适应这样幅度的升温。并且帮助那些没有能力采取措施的发展中国家,为他们找到融资方式,注意清洁能源技术的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低碳发展道路。
——在华气候专家、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喜力先生
了解巴黎气候大会: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为什么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始终在发生变化,但近期如此规模和如此速度的气候变化从来没有过。世界数千名科学家聚集在一个小组和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证实,人类活动排放的温效气体直接导致地球全面升温。数据证明,100年来,地球平均升温0.8摄氏度,海平面大约上升20厘米。30年来北极地区面积缩小了50%;与极端气候变化有关的自然灾害,如海啸、干旱、飓风,增多了三倍。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科学家们估计在2100前,地球的的平均升温将达4~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1米,一些国家将会消失,一些岛屿也会消失,如果遇上海啸或海洪水泛滥,人口集聚密集的沿海地带将成为最脆弱地带。
——在华气候专家、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喜力先生
巴黎气候大会面临哪些挑战?
气候谈判的变与不变——国际秩序并未改变
6年前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要么接受协议,要么放弃”的态度使得协议不具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力。发达国家排放占比低于发展中国家。使得发达国家在出资意愿、合作方式、减排行动、国际贸易等方面可能变得更加保守,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减排行动的诉求会增加,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动意愿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国际气候治理进程可能会因此陷入僵局。但不可否认的是,发达国家仍占有历史排放的主要份额,人均排放格局差异依然巨大。美国自然资源研究所发现,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在10吨左右,而同期发达国家人均排放仅从2吨提升为目前的约3.2吨。最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格局没有改变,其掌握技术、制定标准的格局未变。因此,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构建公平高效的国际合作机制仍是此次气候大会需要坚持的。
法律谈判与政治准备——巴黎气候大会仍有重要分歧
分歧主要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如何体现。尽管现在没有一个国家公开反对“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但原则上的肯定,不意味着行动上的落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建议,在2020年之前,发达国家至少应该减排25%至40%。而现在发达国家的减排力度并没有达到。发展中国家应在得到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行动。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仍然是谈判中分歧所在,也是交锋的核心问题之一。
国际期盼与大国承担——大会谈判需建立政治互信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现在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一是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能不能坚持,二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支持能不能兑现。他认为这是会议成功、协议达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最关切的问题,也是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表现和基础。
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哪些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始终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正如中国领导人所指出的,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中国视应对气候变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机遇,融应对气候变化于发展战略中,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今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确立了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的宏伟目标。这份文件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与政策举措,为巴黎大会注入建设性力量。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充分展示了向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经济转型的决心。中国决心、中国行动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德国总理默克尔称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迈出了勇敢的步伐”,强调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经济体,是第一个作出类似承诺的新兴市场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教授说,中国现在的生态文明已经做得很好,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世界第一,太阳能生产能力世界第一,纯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多次对碳减排表态
早在2009年,时任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会议中,中方第一次以约束性指标的方式宣布了中国的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2014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峰会全会上发表题为《凝聚共识落实行动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讲话。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在2014年9月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代表中方,许诺将采取行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表示到2020年将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还将提供600万美元(约4680万港元)的资金,协助联合国建立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基金。
据海外网报道,2014年11月12日,中美签署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的联合声明,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协议规定,中国将力争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30年左右开始减少。这势必对中国能源结构、发展格局乃至全球能源格局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政府在APEC会议期间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文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拟借APEC会议全球影响力表明中国在控制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坚定决心:中国有能力,也有信心将“APEC蓝”永久保持下去。
中国对巴黎大会成果的四点期待
一要坚持原则。巴黎协议应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规定,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
二要全面均衡。不仅就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作出安排,也要处理好2020年前的行动力度问题。应同等处理缓减、适应、资金、技术转让等要素。
三要引领方向。向世界发出向绿色低碳发展的明确信号,将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转化为各国经济转型升级、保障能源安全、降低气候风险的内在动力。
四要提供保障。发达国家要履行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义务,并在2020年后持续提高支持力度。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