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1点半,下课铃响后,贵州省瓮安县永和小学的小学生排着队到学校食堂吃午饭。他们这天的午饭是土豆烧肉、萝卜牛肉和蘑菇排骨汤。
刘洲豪是永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读三年级时开始吃到学校供应的营养午餐。在这之前,刘洲豪的午饭就在学校门口的小摊解决。妈妈一般每天给他5元吃午饭,刘洲豪通常花两元买一份糯米饭、两元买一份卷粉,再花一元买些零食小吃。即便这样,他有时候还是会饿,只能找同学借钱再买些吃的填饱肚子。
刘洲豪说,现在能在学校吃午饭,饭菜不够时,还可以再添,自己下午也不饿了。对于学校供应的午饭,刘洲豪觉得还挺满意:“做得很好吃!”
刘洲豪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受益者之一。这一计划自2011年11月启动以来,已覆盖了29个省份的13.4万所学校,每天有超过一半的义务教育学校为学生提供营养午餐,有3200万6~15岁的农村孩子能在学校吃到营养餐。
在贵州,因这一计划而受益的农村学生有400万。2012年3月,贵州开始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实现“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
贵州省麻江县谷硐中学校长周华对“营养改善计划”的作用有直接感受:2011年,谷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平均身高为154.65厘米;而2015年,3个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55.85厘米,增加了1.2厘米。周华也注意到,近两年学生们集中感冒的情况也少了。
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评估更为详尽:从2012年到2014年,农村初中生的贫血率由19.4%下降到15.3%,小学生的贫血率由15.5%降到12.6%;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病假缺勤率由16.8%下降到11.1%;参与营养改善计划的学生身高增长速度要高于农村儿童的平均水平。
永和小学校长陈绍武则发现,近两三年,学校陆续增加了四五十个学生,这些孩子基本都是从外地转学过来的,他们原本在父母打工的地方上学。后来家长发现家乡的小学住宿、吃饭都不花钱,教学质量也还不错,就把孩子转回家乡读书了。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贵州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罗忠勇说,贵州省的88个县中,已有87个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
国家补贴的标准是每个学生每餐4元,但除了采购食材,支付食堂工勤人员工资、水电煤气都要花钱,4元的补贴远远不够。
为确保“4元钱全都吃进学生肚子”,罗忠勇说,工勤人员的工资、社保均纳入县财政,水电煤气则用公用经费解决。在贵州省麻江县,县财政每年为全县275名工勤人员支出530万元。在今年10月举行的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说,中央和地方已为“营养改善计划”累计安排资金1443亿元。
这么大一笔资金,如何保证透明、安全?罗忠勇说,贵州实行校长“见账不见钱”的制度。陈绍武介绍说,学校在统一采购平台上下单,供货企业就直接将食材送到学校,学校验收、过秤后,企业再拿收据到县教育局领钱。
为了保障孩子用餐安全,地方政府还想出了新办法。
2014年9月,贵州省麻江县出资28万元,在全县中小学的食品库房、操作间、餐厅等重点部分安装了摄像头。在监控平台上,选择该县的任意一所学校,点击“操作间”便能看到灶台前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点击“就餐区”则能看到学生的进餐情况。
在麻江县宣威小学的孩子吃午饭时,食堂的工作人员会拿出手机拍照,将孩子们吃饭的照片上传到“阳光校餐网”。在这个网站上,点击“让校餐更透明”板块,选择地域、学校,便可以看到各个实行“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每天上传的供餐照片,了解当日的就餐人数、食谱、学生吃饭等情况。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