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据北京市环保局监测统计,截至12月29日,今年北京市大气二氧化硫累计平均浓度为13.4微克/立方米,与2014年的21.8微克/立方米相比,下降38.5%,降幅为历年最大。目前,北京大气中作为PM2.5的“前体物”——二氧化硫浓度水平与南方沿海无采暖城市相当。这一结果来之不易,折射出不断坚持的“北京努力”。
应急统筹。北京市成立了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由主管相应工作的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这一改各部门“九龙治水”的局面,将空气重污染应急纳入全市应急体系统一管理,形成统筹决策治霾机制。
依法治霾。从2014年3月1日起,北京开始实施全国首部地方性防治大气污染条例《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而最为引人瞩目的是,该条例在国内首次把降低PM2.5浓度作为重点目标纳入立法,旨在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道“铁幕”。
GDP清污。对于污染企业,北京该关的关,该退的退,坚决不要“带霾的GDP”。从2013年9月,北京市发布《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的通知》,到2015年,累计调整退出800家污染企业,关闭全市页岩砖生产线。这为北京实现产业升级与绿色增长,进入经济新常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治霾。2015年年初,北京工业大学在读博士生梁全明在导师指导下,历经4年成功研发低温SCR成型催化剂。他的这个新产品在北京朝阳医院的锅炉、金隅集团的工业设备上应用后,能清除90%以上工业生产中排放的PM2.5。诸如此类高科技创新环保设备,北京在全市大力推广。这就为科技创新在产、学、研各个环节中,打通了最“最后一公里”,把科技“武装”到了除霾源头上。
压煤控车。北京通过政策补贴城乡居民,实施“煤改电”和“煤改气”项目。截止目前,据初步统计,全市已实现煤炭消费总量比2012年削减1100万吨左右,北京核心区已基本实现无煤化。而在控车方面,北京不仅采取日常尾号限行措施,还将在2016年出台《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实行有停车位才能购车。这些压煤控车措施,从源头上减少了雾霾的产生。
群防群治。北京通过宣传途径和新媒体手段,告知市民治理雾霾迫在眉睫,动员市民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绿色出行;同时,北京加大对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力度。
人文关怀。北京在今年11月、12月发生的两次严重雾霾天气过程,北京市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微信、歌华有线字幕、中央及市属媒体等多种渠道,对外正式发布红色预警指令,提示公众注意健康防护,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北京让全市中小学放假,更是人文关怀之举。
三地协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三地政府部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聚焦《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一张图”,展开“一盘棋”建设,在交通、生态、产业转移三大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立,则为三地环境执法联动提供了保障。此外,北京还与河北形成了京冀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跨区域交易试点建设。这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具体实践。区域联动。地域相连,在雾霾面前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在12月18日发生雾霾天气时,河北、北京、天津提前发布红色预警,内蒙、山东、山西、河南等周边区域的44个城市都联动预警、启动响应。这种区域联动机制、提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实质上就是举区域之力,保卫蓝天。(于振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