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控制体系,现代战争指挥的“大脑”。
经过5年艰苦攻关,某重要指挥控制系统日前正式装备部队,为进一步提升我军联合作战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为“中军帐”插上智能化翅膀的人,就是我国指挥控制领域知名专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总工程师、教授刘忠。这位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在指挥控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刘忠教授(右一)与学员在进行交流。光明日报通讯员 何书远 摄
强军先强“中军帐”
刘忠珍藏着一张照片——一位老军人手抚一套军事装备笑开了花。“这是父亲研制的火箭炮模拟系统,他是全军优秀教师。”刘忠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在父亲的影响下,刘忠立志在国防科技领域一展宏图,1990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就申请到原长沙炮兵学院工作。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于一体的C3I系统令刘忠印象深刻。而当时,我军炮兵作战计算还局限在炮兵计算尺、计算器。刘忠在日记本上默默写下:“强军先强‘中军帐’。我要将智慧和力量贡献在战斗力生成的最薄弱也是最核心的环节。”此后,他毅然将研究方向转向军事指挥控制系统,攻读计算机系统软件专业硕士学位、指挥信息系统方向博士学位,受命担任“联合作战指挥控制先期概念演示系统”课题组组长。
2006年,刘忠接到建设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的任务,这是我国唯一从事指挥控制研究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夙兴夜寐,以室为家——3年过去了,刘忠和团队秉承钱学森的系统工程思想,将深厚的理工科理论创新应用到指挥控制领域,创新性地提出了指挥控制组织体系模型,胜利完成了预定目标。
指哪打哪,关键在“指哪”
作为学者的刘忠,给人的印象总是温文儒雅,但他身上也有着湖南汉子“霸得蛮”的性格。他用敢为人先的热血豪情,推动着部队指挥控制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他带领的“指挥控制组织设计与优化”团队2013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成为军队院校指挥控制研究领域首支“国家队”;他牵头建设“作战计划系统技术”博士点研究方向,作为导师先后指导了10多名博士生。
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作战强调以指挥控制为核心,将情报预警、力量运用、综合保障一体化,从而实现作战效能的倍增。有一次参加部队演习,刘忠发现作战、情报、保障等部门在计划拟制时各自为战、协同困难、时效性差。他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战争从发现到打击的时间周期已缩短到分秒之内,如果计划拟制还采用耗时低效的传统模式,势必造成“决策黑洞”。
于是,刘忠带领研究团队深入各级指挥所进行多轮调研,将战场兵力、打击效果、战场环境影响等要素数字化,创新地提出了人机一体的联合作战计划理论体系,成功研制出某型计划系统。该系统一经使用,就彰显出强大的优势:人工需要几天甚至一个月才能制定出的作战计划,在系统协助下速度提高了几倍。“指哪打哪,关键在‘指哪’。指不对方向,威力再强大的导弹也只是个‘大鞭炮’。”一位指挥员感慨地说。
“年轻人有发展,军队才有希望”
熟悉刘忠的人都知道,“团队”是经常挂在他嘴边的一个词。在荣誉和利益面前,他总是将年轻人推到台前。“年轻人有发展,军队才有希望。”他将“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研究经费全部用于团队的科研与学术交流。
学术民主是刘忠的一贯作风。在某重大项目攻关中,博士生冯旸赫与作为总设计师的刘忠产生严重分歧。刘忠将分歧拿到会上公开讨论,在冯旸赫证明了自己的技术路线更加有效后,刘忠便将其方案确定为该项目主导技术路线。他还让冯旸赫担纲某应用系统研制任务,使其成为该任务中唯一的“85后”主任设计师。
刘忠还推动成立了“学院基础交叉研究中心”,为年轻人从事基础研究提供制度保障,支持中心老师开展出国学术深造,聘请著名学者担任中心讲座教授,招收研究生来中心联合培养。刘忠的指导和帮助,为青年教员和博士生搭建了快速成长的“天梯”。近年来,他们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