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名家·光明讲坛】
中国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
-演讲人:丁志杰-演讲地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演讲时间:二○一五年十二月
11年前也是这个时节,也是在这个报告厅,我作题为《新格局、新视角——中国对外金融政策与关系》的演讲,内容就包括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十多年过去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得非常快。现在回头看,很多发展变化是当年没想到的,甚至是不敢想的。不仅是我没有想到,很多人都没有想到。
丁志杰经济学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兰州财经大学飞天学者,主要研究发展金融与国际金融。兼任中国金融学会、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
2015年岁末,人民币国际化喜讯连连。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12月中旬,非洲的津巴布韦表示,在2016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人民币在其境内作为流通货币的使用。还有,中国财政部宣布亚投行2016年1月16日正式开张。这一系列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事件,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成为中国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经济崛起是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38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GDP进入10万亿美元的国家。理解这个数字代表的经济成就,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看。
纵向看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1990年中国GDP是多少呢?4045亿美元,居全球第十位,排在巴西之后。2014年中国GDP是1990年的25.66倍,相当于平均每年给世界经济增加一个1990年的中国。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个湖南省,它不是经济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2014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湖南省GDP排名第十,规模是多少呢?4414亿美元,比1990年的中国还多了将近300亿美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自信自豪。同样2014年,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GDP超过1.1万亿美元,和2000年中国GDP规模相当。这就是变化,这就是成就。
横向看是中国经济快速赶超。2006年中国GDP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终于实现了新中国缔造者“超英赶美”梦想的一半。2007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在不断地超越,而且这个超越是加速的。2006年中国超过英国,到了2010年中国就是英国GDP的两倍多,用4年时间让世界经济版图上“多”了一个大英帝国。2011年中国GDP是德国的两倍多,也是用4年时间对世界第四实现翻番。2014年中国GDP是日本的两倍,用5年时间对世界第三翻番。再看占世界GDP份额,1990年中国的份额是1.78%,过去我们常自豪地说中国用世界七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中国人仅仅是活着。到了2014年,中国的份额升至13.4%。与1990年相比,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除了中国外,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份额都出现了明显下降。这就是变化,格局性的变化。
中国的经济崛起还在路上,发展和赶超还是进行时。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个特征是经济发展速度转向中高速。怎么理解中高速?和过去10%的年增速相比,现在是中速,但横向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依然是高速。新常态的另一个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要迈向中高端。因此,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的发展和赶超将更为稳健和坚实。
2014年有一则很有争议的新闻事件,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根据购买力平价来计算GDP,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14年美元兑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是3.517。据此计算的中国2014年GDP是18.09万亿美元,而美国是17.35万亿美元。世界都在议论中国超过美国,很多官方人士也感觉有忽悠的成分。
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反映的是潜在国力,同样的产出放到发达的美国就是18万亿而不是10万亿。如果中国的经济发达程度赶上美国,那潜在的国力就会变成现实国力。从发展角度看,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具备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潜力。回头看过去,过去30多年里,中国通过正确的发展道路、战略和制度选择,实现了把很大一部分潜在GDP不断地变成现实GDP。
“十三五”是激动人心的决战阶段。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按国际标准来衡量,就看中国能不能成为高收入国家。2010年中国人均GDP约4500美元,由低收入国家跨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脱离了世界的最底层。“中等收入陷阱”是当下热点话题,即一个国家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停滞,不能够跨进高收入国家的现象。中等收入的标准是人均GDP在4000到12000美元之间,其中4000到8000美元为中等收入,8000到12000美元是中高收入。2014年中国人均GDP约7600美元。尽管2015年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但是人均GDP仍会超过8000美元。这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已经进入到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十三五”期间,如果经济增速达到6.5%多一点,且汇率能够保持稳定,那么到2020年或者2021年,人均GDP将达到1.2万美元,即成为高收入国家。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坚实的经济基础。这就是大国崛起。
崛起之路充满着挑战
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就是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这是共识,所以一直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不动摇。改革开放就是摒弃闭关自守,走向开门搞建设,实行以出口和利用外资为主的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优势。一方面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另一方面在开放过程中通过干中学不断提高生产力,从贸易小国发展成为贸易大国。
贸易在中国经济崛起和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1990年货物出口额是411亿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是752亿美元。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出口大国。201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2014年货物出口额达到2.24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是1990年的54倍,占世界的份额达到11.12%。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规模上,还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经贸往来的扩大,让世界切切实实感受到中国的存在。
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全球化趋势。全球化让世界各国越来越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在贸易联系的基础上,金融一体化迅猛发展,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因素。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金融自由化浪潮下,国际资本流动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重要力量,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甚至超过了贸易。对外资产总额/进出口总额这一指标反映了这一趋势。考察世界整体,该指标从2004年的2.40升至2013年的2.97;其中发达国家从2004年的3.12升至2014年的4.14,发展中国家从2004年的0.36升至2013年的0.91。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影响世界和大国地位的重要因素。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