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自此,“一带一路”的理念和蓝图不断丰富、日益清晰,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两年多的时间,“一带一路”跨越万里疆域、牵起亚欧各国,逐步托起世界最壮观的经济走廊。由倡议到实践,一些新的疑惑也难免出现:中国为何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有哪些机遇?目前遇到那些困难、取得什么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本报从今天起陆续推出“‘一带一路’怎么看”系列报道。
历史足迹“从头越”
不久前,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伊朗德黑兰——马什哈德的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正式开工。按规则,项目全部竣工后,将有70辆中国机车以每小时250公里的时速在926公里的铁路上行驶,从德黑兰至马什哈德段的行程将从12小时缩减为6个小时。这不仅将减少公路出行的事故率,还能将年货运能力提高至1000万吨。而这,无疑是“一带一路”在实践中迈出的最新步伐。
回顾历史,陆上“丝绸之路”一直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那时候,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商品销往世界各地,而将葡萄、石榴、琉璃、香料等异域特产带到中国。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中国的英文译称“China”,即来源于丝路上的瓷器贸易。
“尽管古代的交通方式非常落后,但丝绸之路还是大大繁荣了沿线各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像胡琴、胡椒其实就是丝路上的舶来品。如今,高铁、汽车、轮船早已取代骆驼,‘一带一路’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即无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如何,大家都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新理念,充分发挥经济的互补性,最终实现包容性发展。”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优势互补“朋友圈”
在经济学中,“让人们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事”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福利最大化的重要前提,“一带一路”所蕴含的优势互补亦是同样的道理。专家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乏力,各地区发展态势又有所分化,“一带一路”秉持的区域合作精神,将有力地促进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可以说是一个为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的“中国方案”。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经济共同体’、欧盟‘容克计划’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构想相对接;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经济与沿线经济体的确存在不少相互需要之处。”沈骥如举例说,以哈萨克斯坦为例,该国在石油、天然气、矿产、农业等领域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其在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方面则有很大的建设需求,而这恰恰是中国的强项。如果双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潜力很大。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两年多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联合声明,60多个国家明确积极响应并着手推进相关项目建设,“一带一路”开始收获早期成果。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投资超过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在相关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987份,新签合同额高达926.4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还与相关国家在贸易便利、本币互换、投资建设等方面达成了大量协议。
地域有限理念宽
“中国方案”获认可,内涵外延须辨明。当“一带一路”获得海内外越来越多“点赞”时,也有人不免疑惑:“一带一路”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沿线国家与非沿线国家在参与时又有什么区别?
相关学者指出,“一带一路”在目前的具体实践中将以欧亚大陆的沿线国家为主,但“一带一路”所蕴含的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尊重市场、互利共赢理念却是对所有国家开放的。在实践中,任何认同“一带一路”理念的经济体都可以加入其中,只是在合作形式上可以因地制宜,不一定要生搬硬套某些沿线国家的特定模式。
“‘一带一路’之所以赢得广泛响应,从根本上看还是在于其秉持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从现实上看,如今‘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已经扩大到澳大利亚、巴西、秘鲁等古代‘丝绸之路’所不及的地方,这为‘一带一路’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沈骥如强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