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到了开学季,“万里长江第一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教育局局长扎西,忙着筹划给县里的学校评定星级,他说要“搞点特色,现在学校的‘家底’厚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要抓特色教育,要提质增效。”
“这是件大好事。”让扎根边远牧区教育三十余年的扎西惊喜的是,今年春季学期开始,该省六个民族自治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受惠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免费教育新政,“这次免费范围扩大了,能惠及更多人,特别是对读高中的贫困牧民的子女来说,减轻了负担”。
中新社记者梳理发现,近些年,中国多省区特别是西部十二省区,在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基础上,逐渐尝试在学前教育和高中(含中职)阶段实施免费教育。
此前,西藏自治区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含中职),已经实施了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内蒙古以及新疆南疆、甘肃甘南、云南红河、重庆渝中等地已实现(或部分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除了青海,四川将在民族地区全面推行15年免费教育,广西推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15年免费教育的新政。陕西以及宁夏银川市、贵州福泉市日前也宣布将在今年实施(试点)高中免费教育政策。
“在我们牧区的乡镇和县城,最好的建筑就属学校了。”除了免学费,这是扎西逢人必“炫耀”的事情。他说,当地政府把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扶持,以前,县里的校舍不是土房子就是简陋的砖瓦房,学生们都在土操场上做课间操。“现在很多学校都盖起了楼房或漂亮的装瓦房,建设了体育场……我们这里虽然不长树,但还是种草搞绿化。”
硬件“硬”了,软件也没落下。扎西介绍,现在师生配置比例日趋合理,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后,老师们的待遇好了,积极性也高了,“主动向教务主任要课上,学生入学率、巩固率都得到了提升。”
软、硬件提升的“双管齐下”,效果立竿见影。“过去‘抓’着学生‘要我上学’,现在的学生不仅是‘我要读书’,更重要的是‘我要质量’。”扎西说,过去在治多县,根本没有大学生,但现在已经有了研究生,牧民的孩子读本科,县上每学年奖励5000元(人民币,下同),读专科,奖励3000元,直到毕业,那他们的大学学费就够了。
扎西的“所感”,是近些年像青海等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提质增效的缩影。
青海省教育厅厅长王绚在该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该省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置向民族地区倾斜,2011年以来,民族地区教育项目累计投入143.56亿元,占该省的近七成,向民族地区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100余名,占该省的99%,补充专任教师4800余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00余所,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00余所,分别占该省的83%和48%。
扎西说,现在还在进一步改善薄弱学校,一些实验、体育、音乐、美术设施器材正在配备,“未来,我们的学校,要应有尽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