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推进之年,也迎来了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
201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重庆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呼之欲出之际,习近平此番讲话被认为是中央对长江经济带全域发展战略的重新谋划。
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省份,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此次座谈会上作为五位发言代表之一,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关问题谈了认识和看法。
地处长江之“腰”的湖北,一直被看作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的重要区域,湖北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探索也一直备受关注。
“三个长江”顺序调整
重庆座谈会结束后的1月8日,李鸿忠即赶回湖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李鸿忠在常委会上提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按照“建设生态长江、涵养文化长江、繁荣经济长江”的思路,深入统筹谋划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
“三个长江”是中共湖北省委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2015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长江论坛”上,省委书记李鸿忠在致辞中称,万里长江的开发关系着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福祉,我们肩负着长江开发与保护的重任,必须正确处理好人文、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好文化长江、生态长江和经济长江三篇大文章。
此后,“三个长江”一直作为湖北省谋划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指导。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湖北省委把“三个长江”中“建设生态长江”提到首位,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
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前后主持多项关于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的规划,他认为,中央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表明长江保护与发展在经历由开发优先向开发与保护并重之后,又进入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的新阶段,而湖北地处长江之“腰”,境内长江干线长达1061公里,为全国之最,应当率先适应这个转变,积极引领这个转变。
在观察者看来,“三个长江”的顺序调整并不是湖北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第一次改变。2014年湖北省“两会”时,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参加恩施、黄冈、咸宁、襄阳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全省经济工作要坚持“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这一表述被概括为湖北发展的“三维纲要”。
一年之后,同样是湖北省“两会”,省政府的工作报告将“三维纲要”提法顺序进行了调整,将“绿色决定生死”提到了首位。
“‘绿色’超越‘市场’置于首位,表明了湖北省关于绿色发展的思路调整。”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城市处处长陈宏斌说。
陈宏斌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2013年,湖北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先后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定》《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正式提出“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绿色支点”。而此前中央对湖北的定位是,“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由“支点”到“绿色支点”,对湖北来说同样影响深远。
在研究者看来,主政者不断强调绿色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迫切。湖北省作为拥有长江干线最长的省份、三峡工程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担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此外,湖北省东、西、北三面环山,山地和丘陵占到80%,有着“千湖万林之省”的称号,这些客观实际决定了湖北省要“不走寻常路”。
如何才能“不搞大开发”
“武汉,每天不一样。”如今在武汉街头,随处可见这样一句广告语。这不仅是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见证,更是湖北省对快速发展的兴奋与迫切。
坚持生态优先,并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要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的前提下,依托长江水道,统筹岸上水上,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湖北省发改委一位处级官员称。
事实上,发展不够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对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湖北表现出更加迫切的心情。
秦尊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早在1988年,湖北就提出过开发省内长江经济带的设想,但当时受资金所限,并没有实施。
2009年,湖北再次做出《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并将它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合称为“两圈一带”战略。
2015年6月,湖北省政府关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出台。这份作为湖北“落地”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文件,一口气提出了提升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功能、完善长江中游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带等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研究者认为,湖北实施意见中提出的诸多任务里,黄金水道开发利用和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带方面“可做的文章最多”。
长江航务局规划处处长谈怀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航运在当前五种主要运输方式中是最绿色环保的。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出要建设立体交通走廊,“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对于湖北而言,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抓紧开展长江中游“645”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力争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尽早开工建设。
所谓“645”工程,是指长江干流武汉至安庆6米、宜昌至武汉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645”工程实施后,宜昌到武汉可常年通航5000吨级货船,下游5000吨级海轮可常年直达武汉。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2015年2月,“645”工程模型试验研究工作启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及赣、鄂、湘、皖四省共同参与。谈怀秋称,目前“645”工程模型试验已完成,目前工程已报国家发改委,正在全力推进。
此外,荆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三峡第二通道工程等目前已进入前期论证阶段,“再建一个通道,将大大改善湖北通航条件。”谈怀秋说。
实际上,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本来就是一种绿色开发。秦尊文认为,改善通行条件最终目的是提升水运能力,因此,湖北需要整合港口、航运企业资源,才能从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利用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长江不搞大开发,就是要我们不能摊大饼、乱污染。想再进位,要向高精尖发力。”湖北省人大代表、大冶市市委书记李修武在省“两会”上如是说。
“不搞大开发”也迫使湖北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速”,陈宏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湖北省已出台《湖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为此,由省财政出资40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设立2000亿元左右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产业基金已挂牌,预计最终可撬动1万亿元左右的产业投资规模。”陈宏斌说。
绿色“增长极”
在湖北,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水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为了布局长江经济带的绿色纵深,2015年6月,湖北省出台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这一规划范围涵盖湖北汉江流域39个县市区,面积6.3万平方公里,覆盖常住人口2200多万人。
湖北省战略规划办副主任徐新桥在解读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时介绍,《规划》不是全面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而是以生态、经济和民生协调发展为导向,重点突出了节能减排、生态产业,特别是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配合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从2015年起,湖北省在汉水流域谋划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领域的重大项目,设立项目库,涉及生态环保、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方面。
陈宏斌认为,湖北坐拥长江黄金水道的“腰身”,还有最长支流汉江,两江沿线不仅有江汉粮仓、南水北调水源地,还有中纬度物种王国神农架。除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外,湖北还出台了《清江流域绿色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发展规划》,围绕长江经济带,已形成了覆盖全流域的绿色发展体系。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最早提出汉江生态经济带概念的十堰市,在省内较早提出生态立市,作为中线调水源头的十堰市丹江口库区,先后关停曾经作为支柱的黄姜产业和70多家污染企业,拒签上百个有污染的招商项目。
由于环境更好了,农夫山泉、润京水业等纷纷落户,丹江口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降反升,在全省经济排名不断跃升。一位十堰市政府官员称,有绿水青山良好生态同样能换来真金白银。
地方主政者也在力推这种观念转变,湖北省的碳排放交易所于2014年开市,全国七个试点中,湖北是第六个,虽然起步晚但一鸣惊人,开市当天就打破全国纪录,碳排放交易额占全国一半。除了碳排放权,湖北省近年还积极推动排污权、水交易权的买卖交易。
秦尊文认为,湖北是生态产品最丰富的地方,全省有两口“大水缸”,一口是三峡水库,为长江中下游两亿多人提供主要水源;还有一口是丹江口水库,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把“一库清水”输送到京津冀。保护好两口大水缸本身就是湖北省取之不尽的财富。
“要尊重‘人给水出路、水给人生路’的自然规律”,从与水争道向还道于水转变,从简单堵控洪水向科学调控洪水转变,从注重干流治理向推进流域综合治理转变,统筹上下游和左右岸、大力实施退耕还湖、退耕还湿、退渔养湖、江湖连通,积极开展生态移民,努力实现人与水和谐共生。
湖北省正在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省水利厅宣教中心主任熊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湖泊保护条例,针对湖泊面积减少情况,专门成立湖泊局,局长由厅长兼任,这在全国也属首次。此外湖北省虽是水资源大省,但要在丰水地区建立节水社会,水源涵养与水生态保护并举,统筹增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
协作与共享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东西部,沿江共有11个省市,加上历史上长江沿岸各地的经济联系并不紧密,东中西部的差异巨大。这注定各省在基础设施投入,沿江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消除污染,调整产业结构,聚集高端人才等方面,都面临着合作的难题。
在2016年初重庆座谈会上,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悉数到场。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
在这次会上,习近平要求沿江省市和国家相关部门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陈宏斌说,为了突破区域协作发展的困局,2012年2月10日,湖北、江西和湖南三省共同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希望借此推动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中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3月26日,国务院发函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三角”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最早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一构想的秦尊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长江中游城市群既承担着承接长江下游等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优化开发区域转移出来的产业,也承接着上游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转移出来的人口,起着“统筹东中西”的枢纽作用。
为了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湖北省委书记和省长曾亲自上阵,与湖南、江西两省主要领导沟通,还多次会见国家发改委领导寻求支持。
武汉、长沙、南昌以及合肥四市党政主要领导也多次召开会商会,探讨如何加强合作。湖北省甚至将中三角合作写入全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中,鼓励和推动跨省、跨江、跨区域合作。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以长沙、南昌、武汉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城市已在医疗、社保、教育、科技、水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所探索,包括三地之间职工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结合三省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建立招商信息共享合作机制,鼓励企业相互投资和错位互补发展等。
相对于共享,生态修复治理上的跨区域协作更加迫切。
在秦尊文看来,目前,正在建设的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都是在“共饮长江水”的维系之下。要维护长江的生态安全,三省应建立高效、统一、严格一致的生态文明体系,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建立上游和下游、农村和城市、生态受益区和生态保护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
长江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局长吴道喜则透露,建设生态长江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区域合作,而配合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绿色长江,主要是长江从起水口排污口、应急水源这些布局打造绿色长江。
在吴道喜看来,有建设才能积极主动保护,目前长江岸线使用涉及很多行业部门,国务院出台了长江岸线有偿使用方案,不同行业、部门,以及各省市的进展不尽相同。现在生态修复规划又提上日程,这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任务、新理念,在跨区域协作,共同加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等方面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全安华王维博梁婷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