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魂——屈原颂(油画)朱乃正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中国画)黄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代中国美术以“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为宗旨,坚持“创作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美术精品,使美术更好地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的方向,正契合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民族情感作为人类固有的文化心理特征,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是民族团结和民族友好的纽带。民族情感融汇造型语言,呈现出民族的发展历程、风俗人情、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丰富的视觉图像,使美术创作寄托了一种集体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共鸣,起到了聚气铸魂的积极作用。当下的中国美术创作,应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基因、体现当代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体面貌和状态。强调民族情感在美术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美术创作的优长,在繁乱杂芜的艺术生态中,激发唤醒被忽视、淡化甚至忘却的本土文化精神,从艺术本体层面着力熔铸体现当代主流价值观的美术形象。
201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眸中国抗战时期的版画创作,依然令我们热血沸腾。在这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艺术家们彰显出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责任担当。这些以救亡和战斗为主线的版画作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搏击精神。像李桦的《怒吼吧!中国》、古元的《人民子弟兵》、胡一川的《到前线去》、彦涵的《当敌人搜山时》等作品,崇尚力的表现,强化雄强的风格,张扬集体的意志,强调艺术的感化功能,追求硬朗的风格和雄强动态感的美学趣味,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成为民族精神的集体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历史画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民族情感作为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在这类题材的表现上显示出弥足珍贵的动力和激情——一方面,浓墨重彩地呈现了革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如八路军首战告捷的平型关战役和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将军等,均是美术创作中备受关注的题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艺术家用不同的画种或不同的角度去表现这一主题,他们百“画”不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民族情感和民族气节直抵内心的强大而恒久的感染力;另一方面,真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博大情怀和不屈不挠的品格,如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沂蒙“红嫂”等题材,在以造型的方式诠释民族精神方面,充分展现了民族情感的重要作用和审美价值。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中所形成的人文特色,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也因此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独特而重要的艺术现象”。民族情感在美术创作中所呈现的人文特征、地域特征和个性特征,使少数民族美术创作自觉地承担起了传承少数民族历史、塑造少数民族同胞形象、促进各民族间良性交流与团结的文化属性和社会义务。近年来,“灵感高原”“天山南北”“浩瀚草原”“七彩云南多彩贵州”等学术型少数民族研究展览的相继举办,通过对西藏、新疆、内蒙古、云贵少数民族优秀美术作品的集中展示,梳理呈现了地区民族美术的创作成果和发展状况,探讨了民族性、地域性美术创作的艺术规律,揭示了民族情感在创作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在审美和文化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从某个角度来说,文化语境的差异与民族情感的激发,使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拓展、丰富了中国美术的整体语境,不少作品达到了令人敬服的境界和高度,促进、创造了中国美术的文化互动和繁荣发展。
向世界展示视觉中国,塑造国家形象,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征的精神图谱,以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现实性体现国家主流意识,是中国美术创作发展的必然选择。正确发挥民族情感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立足于本民族艺术文脉,吸收各种优秀文化成果,将艺术创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探寻与之相适应的美学体系和造型语言,是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民族情感作为民族团结和民族友好的纽带,在展现中国特色,描绘各民族艺术风采、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方面,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在艺术创作中,中国美术家一直十分珍视和提倡在整体的民族意识或民族观念统摄下对民族情感自觉深刻的运用,如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英雄情结、优秀文化基因和传统等,这些渗透在画面底层,与画面融为一体的因子,超越了绘画的技术层面而进入精神领域,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格调、品位和价值取向。如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人民的形象·典藏活化”展览,从新中国美术关注现实、塑造人民形象、讴歌伟大时代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气度和时代风貌,是“中国面孔”和“中国精神”的一种别样再现。而“中国写意”展则汇聚了历年来全国美展的优秀作品,以中国美术的灵魂——写意精神为载体,突出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及民族风格的审美特征,这些作品在主题和语言上,既与不断前进的时代步伐相对应,又彰显和弘扬了具有东方精神的形式特征。
在当今多元互补的文化格局中,美术创作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坚持民族风格是不言自明的。
中华民族是注重情感的民族,民族情感是凝固我们感情、汇聚我们力量的纽带,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真诚民族情感的高品质艺术作品,对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意义重大。对于个体艺术家来说,是否能够在绘画中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内涵,是衡量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也是作者自身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从创作群体的角度来说,民族风格从某种角度去观照,可以看成是一个民族集体审美记忆的浓缩和写照,民族化的性情本色和文化基因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民族情感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重要释放途径,在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绘画创作中民族性情感特征的运用和体现,对作品主题的表现和作品民族性特征的建立至关重要。因此,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就必须加深对优秀文化基因的认识和继承,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正在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尝试用视觉艺术的形式来表现恢宏的中华文明历史,正是因为“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可以依凭美术作品而保存下来,一个民族的精神亦可以在美术作品中完美体现”。中华文明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国艺术家以充满自信的开放心态来描绘祖先传承有序的宝贵精神财富,艺术地记录与再现中华文明的璀璨和辉煌,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高远的文化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用造型语言描绘民族文化历史的精神图谱,无疑是一项具有文化基础建设意义的美术工程,也是落实讲话精神的重要行动。
全国文艺界广泛开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正在持续、扎实地推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就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恰如其分的绘画语言是强化美术作品的感染力、引发观众共鸣的主要途径,而绘画语言的民族特征与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新颖的审美意象是紧密相连的,这种建立在稳定的民族归属和感情依附基础上的自觉认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创造的内驱力。心理认同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基础上的,汇聚着社会焦点和审美趋向。从当年延安木刻运动探索“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形成自身具有民族化倾向的审美样式,到今天广大美术工作者以人民的生活与情感为创作的立命之本,用实际行动落实“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要求,可以说,听从时代召唤,遵从艺术创作规律,将民族情感与积极主动地从人民中、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融会在一起,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弘扬民族精神、传递正能量、具有广泛接受度和大众参与性的优秀作品,一直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旋律,也必将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主流。
(作者为解放军出版社编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