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7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机关联合盐政部门,对一家隐藏在城中村的黑加工窝点进行了查处。查处过程中共发现工业盐以及已经分装好的假冒“海晶”盐,共达到35吨,部分工业盐或假盐已经流入了市场。近年来,多地曝出多起“毒盐”、“假盐”、“农药废渣盐”被查案例,再度催生对于盐业垄断与专营改革提速的探讨。如何避免假盐案件发生?盐业改革何去何从?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假盐案件频发食用危害巨大
据记者了解,在查处河北省石家庄案件时,该市仓裕路的一个仓库里存有工业原料盐,旁边还有大量用来冒充正规食盐的包装箱和包装袋。执法人员介绍,这家黑窝点的操作方式极其简单,将拆分后的工业盐直接封装,每袋400克的食盐甚至都没有标准的计量工具,直接用一个塑料量桶便完成了称重。而从外包装来看,也是很粗糙的。
执法人员说:“假的,上下的封口是不同的,因为它这个是手工缝的压边。如果咱们真正的食用盐,上下封口是一致的。另外一个就是侧边,假的这个里边有四折印儿,咱们真的呢就不存在这个四折印儿。”
经过清点,现场存放的半成品工业盐13.5吨,成品包装盐240箱,合计查获假冒食用盐35吨。随后,民警和盐政执法部门按照线索对黑窝点的下家销售点进行了查处。
根据制假者刘某交代,工业盐是从山东进的货,拉到石家庄之后经过简单包装,然后他将这些假食用盐以每次运送5、6箱的方式卖给各个市场上的商铺,他们再继续往外销售。这些假冒食用盐已经有部分销售出去。目前,警方已经对所有流向市场的假盐进行了追缴,同时也将涉案人员带到公安机关做进一步调查。
近几年,各地相继有查处“毒盐”、“假盐”、“农药废渣盐”的大案要案,案件频发。就在不久前,河南郑州盐业局通过市场摸排端掉一个制售假冒食盐窝点,当时共查处假冒“卫群”牌精纯盐277箱,共计6.14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被查出的假“卫群”,在包装袋子上的喷码都和真盐的包装一致。
工业用盐的加工比食用盐要粗糙得多,其中含有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的重金属元素等,如果长期微量摄入,会造成慢性疾病发生,摄入过多甚至可能导致急性致死情况。
浙江省安吉县中医院消化内科医生贾圣喜说:“工业盐主要是生产比较粗糙,里面含有很多重金属,砷啊,汞啊,铅啊,还有一些亚硝酸盐,它对身体都要比较大的危害。主要就是对人体的消化道,肝脏还有肾脏,危害比较大。工业盐一般3克就可以导致人死亡,急性中毒。平时吃的盐正常的生理需求量就是4.5到9克。长期服用慢性的像甲亢,丁克病,小孩误食了,可以导致身体智力发育不全,孕妇误食了可以导致流产。”
假盐分为工业盐和腌制盐,外观与食盐极为类似,但成分却南辕北辙。在浙江省舟山市,由于舟山地处产盐区,海岛居民历来有用海盐腌制加工食品的习惯,这种海盐就是腌制盐。它的氯化钠含量和食用盐的含量不同,并且含有其他杂质,虽然没有毒,但根据国家标准,是不能作为食用盐出售的。
舟山市盐务管理局盐政法制处处长洪显平说:“腌制盐比较难控制,我们也不好辨别它到底是腌制企业还是直接食用,后来我们腌制用户要重新进行登记,根据提供的营业执照,实际用途,归档。”
监管存在漏洞盐业改革势在必行
对于盐业的监管问题,河南省漯河市盐业局盐政科科长王宏伟说,作为基层管理部门,工作上有很多无奈。他说:“俺这是一个自筹自支的单位,一个是担负起执法的职能,还得担负起食盐占领市场这个,任务很多,任务很重。”王宏伟还向记者表示,不同地区的监管相对独立,他们管辖范围很有限。他说:“从监管的角度,咱只能监管咱辖区的。”
在记者调查采访中,浙江省舟山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陆国良表示,盐务管理局与盐业公司一直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政企合一,也就是说既是销售企业又是监管部门,长期处于自己管自己的尴尬中。有消息称,今年国家将取消食盐专营,允许现有食盐企业进入流通市场,实行严格的食品监管制度。陆国良认为,如果今后能引入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管理部门等多重管理,那么食盐的监管力度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陆国良:“现在政策不明确,说是要理顺市场监管体系,怎么理顺,配套文件还没看到过,我们这个行业是不是划出去,从监管来说最好是分开,你生产企业我另外的部门来监管你,现在还没明确,盐业是不是划出我们这块监管系统现在还不明确。”
根据国家盐业管理规定,食用盐专营,并不包含工业盐、腌制盐等,这加大了工业盐的监管难度。《食盐专营办法》第二条中明确: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管理,是指直接食用和制作食品所用的盐,并不包含工业盐。对此,浙江永康盐务管理局副局长胡志波认为,现实生活中,这也正是“假盐”事件可能多发的一个主要管理漏洞。
胡志波说:“关键现在食盐是专营,但工业盐是不专营的。(国家)它对工业盐是没有规范的,但我们《浙江省盐业管理条例》是把工业盐纳入食盐管理范畴,那我们浙江才会比别的地方要好很多,比较严格,好管理么。但有些省市当初(地方管理条例)下来的时候,就没把工业盐纳入,等于工业盐这块监管权是有的,防止工业盐充入口盐市场,但是它不是专营,那监管难度就大了,大很多,卖来卖去,老百姓是分不出来的,工业盐甚至看上去还白很多、漂亮很多,那老百姓怎么分得开呢?没有专业检测过是分不出来的,像我们如果就拿手上看,我们也分不出来的。”
改革方案即将出台盐业专营体制将被打破
目前,我国盐业市场实行双轨制,即占盐业主体地位的工业盐实行市场化,但食盐仍由政府管制。食盐之所以没有像工业盐一样开放市场,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方便食盐加碘,食盐加碘能消除碘缺乏病。1996年国务院颁布《食盐专营办法》,明确了食盐实行专营。
在食盐专营体制下,地方盐务局与盐业公司往往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专营权和监管权不分,限制了市场公平竞争。针对盐业专营体制带来的问题,早在2001年至2011年间,国家有关部门就曾六度提出改革方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没能落实。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取消食盐专营会导致碘盐下降,不利于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和维护食盐安全。从国际经验来看,目前,世界上碘盐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国家大约有3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立法或总统令的方式来强制加碘,而我国是采用食盐专营体制的少数国家之一。
在前不久召开的盐业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表示,今年4月底之前,盐业改革方案将出台。从2017年1月1号起,食盐生产企业可以进入销售市场,批发企业可以跨区域经营。这就意味着,在我国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盐业专营体制将被打破。
据记者了解,在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改革,其中明确提出要出台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此次盐业改革主要包括食盐生产企业进入销售市场,批发企业可以跨区域经营等核心内容。
《意见》涵盖了完善食盐定点生产制度、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取消生产批发区域限制、政府定价机制、工业盐运销管制和建立食盐储备体系和配套制定食盐生产批发企业规范条件等内容。从披露的盐业改革的内容来看,此次盐业改革将打破食盐专营、放开市场,允许食盐生产企业进入销售市场,鼓励批发企业跨区域经营,通过产销联合、区域联合,来破除垄断经营。
我国已是全球最大食盐生产国,2014年大约生产了1亿吨盐,而每年盐的消费量(食盐加上工业盐)8000多万吨,盐业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全国有近三百家制盐企业,其中近百家为食盐定点生产企业。总的来说,我国制盐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呈现“小、散、弱、乱”的局面。可以预见,我国盐业市场化改革,将促进盐业的兼并重组、推动产销一体化盐业企业的形成、加快行业的集中度,但同时对食盐的安全、质量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