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记者通过一周的时间,深入到贵州六盘水、遵义、安顺、毕节、铜仁、黔东南等贵州脱贫攻坚的典型地区,进行实地采访和体验,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群众的心里话,用心发现基层群众身上向上向善、艰苦奋斗的精神。千龙网记者将以讲述一系列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奋进的新实践、新成就,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新理念、新思想对实践的巨大指引作用。
在没有通网络之前,贵州遵义花茂村土陶工艺传承人母先刚和母先才两兄弟手工制作的坛坛罐罐,即便是卖50元一个,也会常常陷入“制陶易、卖陶难”的困境;而网络进村之后,电子商务成为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母氏兄弟的土陶展“翅”再飞,土罐价格飙升到200元一个,甚至毫不费力地超越了花茂村土陶昔日作为茅台酒瓶子的辉煌时期,村民迅速脱贫致富……
而在铜仁市江口县云舍村,土家族村民通过电商还把意大利洋厨师请进了千年古村来为老人做寿宴,让92岁老人既大开眼界,又大开洋荤……江口县通过电商扶贫有效解决了全县山区农民“买难、买贵”的问题,降低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还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表现出非凡的“链接力”。
电商“接二连三”扶贫在贵州已经趋于常态。贵州省2016年重点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和电商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推进政策,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的支持政策,实现所有贫困村扶贫专业合作社全覆盖,通过产业帮扶脱贫63万人。
2015年9月,贵州遵义“花茂农村青年电商运营中心”正式成立,推出了“乡亲淘”,这给母氏兄弟的土陶艺带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机。花茂村土陶工艺传承人母先刚和母先才两兄弟手工制作的坛坛罐罐,通过电商平台销量大增,价格也从50元一个飙升200元一个。图为母先才正在手工制作土陶。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 摄
昔日茅台酒瓶子借助“隐形的翅膀”展“翅”再飞
现年38岁的母先刚是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土陶工艺传承人之一。日前,母先刚告诉千龙网记者,他全家5口人,他家祖传了5代的陶艺至今已经有140多年历史。在花茂村没有开发旅游之前,几乎没有游客光顾他的陶艺制品,他做的坛坛罐罐,一年到头也就是邻里街坊买几个坛子,而且价格非常便宜,当时一年卖坛子的收入也就1000多元。
母先刚详细介绍说,他家祖传的土陶制作工艺始于清代光绪年间,陶艺产品主要为油罐、盐罐、坦钵、缸钵、盬子等陶罐系列,大约有几百个品种。这些土陶材料是当地的白泥。从白泥到成品,要经过制陶泥、做毛坯、上釉、烧制几道工序,所有的产品完全是手工制作,没有模型,因此,每一个土陶都是世界唯一的产品。
到了20世纪60年代,花茂村曾经组建花茂陶瓷厂,专门为遵义市各酒厂生产酒瓶子,特别是为贵州茅台酒厂生产酒缸、酒瓶、酒坛等器具,当时的花茂村白泥组家家户户都以制土陶为生,土陶产品生产达到鼎盛时期。1955年,花茂村有陶瓷作坊56家;1956年,花茂村又成立了花茂红陶社;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土陶制作工艺粗糙、成本高,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供需严重脱节,导致花茂村土陶作坊逐渐萧条,许多以此为生的农民都纷纷放弃了土陶。
母先刚和哥哥母先才、以及父亲母光荣一家人,一边种地,一边制陶,始终坚守祖辈创造的这个“瓷器活”。如今,花茂村土陶工艺已被列为遵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村有100多名技艺高超的制陶高人。母先刚和母先才两兄弟虽然也成为土陶工艺传承人之一,但是,这两兄弟仍然陷入“制陶易、卖陶难”的困境,一个陶罐的价格十分低廉——50元左右,花茂陶器也举步维艰……
“互联网在实现精准脱贫、巩固脱贫成果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花茂村第一书记周成军对千龙网记者介绍说,自从该村接通了互联网后,全村实现WIFI全覆盖,村民可免费使用无线网络。2015年9月,“花茂农村青年电商运营中心”正式成立,推出了“乡亲淘”,这给母氏兄弟的土陶艺带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机。
在花茂农村青年电商运营中心的货架上,千龙网记者看到了母氏兄弟的土陶艺作品,价格均在200元以上,陶艺作品上面附有二维码,游客挑中产品后扫一扫即可下单。负责该中心“乡亲淘”运营的陈端经理告诉千龙网记者,“乡亲淘”主要是发掘当地农特产以及推广地方旅游,同时为老百姓提供农产品代销及商品代购服务。随着电商变现越来越快,母氏兄弟和其他村民们也越来越依赖“乡亲淘”所带来的收益。
“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搭上电商平台后,这些土罐罐可以卖这么多、卖那么远。”母先才告诉千龙网记者,他们制作的土陶工艺品通过“乡亲淘”销量增加了三分之一,到现在他家盬子的订单已接近1000个,而下订单的不仅有山东、新疆、云南等国内的一些饭店和收藏者,还有日本、新加坡等国外的一些客户。
根据母先才和母先刚两兄弟给千龙网记者的自述,他们的年收入加起来约有120多万元,纯利润共有40多万元。历经140多年风雨沧桑的祖传土陶工艺,终于通过电商平台,在他们兄弟俩这代人的手中大放异彩。兄弟二人致富后,在花茂村修建了高大漂亮的楼房,开设了陶艺体验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6月16日来花茂村视察时也饶有兴趣专门来看母氏陶艺……
“花茂的陶艺已经名声在外,除了烧制传统的坛坛罐罐外,已经逐渐开始转型制作工艺品,并借助几家农村电商平台对外销售。”周成军告诉千龙网记者,2016年,花茂村7户村民自筹资金70多万元,建立土陶专业合作社,200来位掌握土陶制作技艺的当地农民能在家门口重操旧业,而其中一部分贫困人口也会因此脱贫致富。
在贵州铜仁市江口县云舍村,农村淘宝、邮乐购、为米网、供销社贵农网等电商平台工作人员在演示下单过程。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 摄
洋厨子进贫困村为老人做寿宴 凸显电商“链接力”
在巍峨秀丽的梵净山下,坐落着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村落,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千百年来,云舍村的土家族一直保留着古朴的风情习俗。时光荏苒,2015年,云舍村发生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2015年的一天,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云舍村一位土家族媳妇为给92岁的公公庆祝寿辰,她在“村淘”服务站订购了一桌意大利餐。随即,阿里集团立即协调商家派来3名洋大厨,他们在当天现身云舍村现场制作意大利餐,让老人既大开眼界,又大开洋荤。
日前,江口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何兴荣告诉千龙网记者,根据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部署和省、市“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江口县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和“互联网+旅游”的战略思路。力争通过两年时间,把江口县打造成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县”和“全国智慧旅游示范县”。
“我们主要从3个方面狠抓落实,一是把农村电商作为推进农旅结合、实现农业‘接二连三’的有力抓手。”何兴荣解释说,江口是个农业县,也是一个旅游县,处处是景,闻名遐迩的佛教名山梵净山座落县境西北,在铜仁市全域旅游发展中,承担着提速领跑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江口县实施“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城市园林化”发展战略,坚持“农业围绕旅游调整结构,工业围绕旅游开发产品,城市围绕旅游优化服务”,积极推进“工农互动,农旅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江口全县已经建成农业公园1个、农业观光园2个、民族风情寨3个、农家乐225家,解决农村就业20000多人,带动3000多户20000多人脱贫。
结合产业基础,江口县引入农村淘宝、邮乐购、为米网、供销社贵农网等电商和大数据平台,对内“链接”农户、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工业企业,对外“链接”市场和消费者,以此更有效地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避免了农业盲目跟风和工业产能过剩。
“二是把农村电商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手段。”何兴荣介绍说,这样一方面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有效解决“买难、买贵”问题,降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目前,江口全县已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58个,实现乡镇街道100%覆盖和新政村40%的覆盖,惠及人口18.6万人,每月为老百姓代购400万元以上,可节约成本40余万元。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有效解决“难卖、贱卖”问题,积极引导全县70余家工农企业、专业合作社、旅游景区宾馆酒店,进入淘宝网、为米网和电商云等网络平台展销。2015年,江口县农特产品和工业品线上交易额近7000万元,占全县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实现了江口县农村电商的良好开局。
“三是把农村电商作为召唤人才回归、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途径。”何兴荣指出,江口县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帮助贫困户和返乡农民工参与电商创业就业,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自从农村电商工作开展以来,江口县有2500多名在外青年报名到综合服务站创业,有150人通过了合伙人考核,他们将成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生力军。
在2016至2017年两年内,江口县将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20个,实现村村全覆盖,培育孵化网商150家、网货供应商10家,着力推进全县农特产品全网营销,实现“上行与下行、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形成城市与农村“信息互联互通、产品双向流通”的良好局面。
此外,江口县积极鼓励贫困户开办网店,销售农产品,对暂不具备开办网店条件的贫困村,鼓励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未就业大学生和贫困村在校大学生以及致富能人,在乡镇服务站、县服务中心开设扶贫网店,代销农特产品。
信息高速公路通进山区 农村电商扶贫“接二连三”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贵州各地山区采访期间,千龙网记者发现,贵州各地不仅通过交通扶贫先修看得见的高速公路,以打开山区脱贫的大门,还通过精心打造看不见的信息高速公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为山区百姓铺设致富奔小康之路。
在贵阳市贵安区大数据产业孵化园,千龙网记者了解到,该产业孵化园主要发展大数据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及基础信息服务、传感及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大数据应用服务及大数据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五大块,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全面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富有创业、创新、创意、创造活力的园区。
自从2014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抢抓大数据落户贵阳机遇,提出打造“大数据+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将电子商务作为一项助农增收的抓手,开启农业“接二连三”新时代。所谓“接二连三”就是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体现资源优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等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发展以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物流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加快实现农业“接二连三”,解决贫困农村农特产品卖得掉、卖得快、卖得好的问题,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日前,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给千龙网记者解释说,电商扶贫是指将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为贫困群众创造就业和创业机会,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产品,以电商促市场、以市场带基地、以基地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新型扶贫工作方式。电商扶贫属生态友好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其成长空间广阔,潜力巨大,既能培育贫困农村新的经济增长极,又确保了“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根据电商扶贫规划,贵州将建设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站和网点,支持和孵化一批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培育一批农村电子商务能人,打造一批适合互联网销售的农特产品品牌,健全农村物流快递配送网络,提高农特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这些措施也是贵州贫困农村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电商扶贫在贵州已经趋于常态。”叶韬介绍说,2015年10月22日,在贵州电商扶贫现场推进会上,就明确提出将电商平台企业、物流企业、产品加工企业汇集到“电商扶贫园区”,实现要素聚焦,打造一批电商专业乡镇、电商专业村,带动一批电商特色产业发展,形成电商企业“百花齐放”的局面。
“电商扶贫园区”的具体做法是由贵州省扶贫办将安排1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采取“基础资金+绩效”的方式用于贵州省印江、松桃、碧江、江口、惠水、务川、正安、施秉、兴仁、册亨等10个县区的电商扶贫试点,每县将安排1000万元的扶贫资金,以购买设备及培育人才。目前,贵州专项扶贫资金第一期试点各县先安排600万元,第二期通过考核评估,按工作开展情况拨付,以此探索电商扶贫业态、运行程序、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经验。
从2016年起,贵州省将每县每年培训电商扶贫人员不少于1000人次,通过县级电商中心和乡村站点建设,引导10000户贫困农户上网交易,人均增收1000元,通过电商扶贫脱贫40000人;2016年县级电商中心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电商网点覆盖50%的贫困村;2017年县级电商中心各项功能基本具备,电商网点覆盖90%的贫困村,打造100个国家或省级示范项目1000个特色网店、10000个电子商务服务站,围绕扶贫产业开发农特产品,打好“贵品”战略的扶贫战役,每个县创建1至3个主打网售产品及若干小品牌。
此外,贵州省出台2016年重点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和电商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推进政策,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的支持政策,实现所有贫困村扶贫专业合作社全覆盖,通过产业帮扶脱贫63万人。
“要满腔热情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进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电商创客,大力开展电商职业教育,让更多企业和年轻人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一次视察中指出,创新电子商务模式,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境内与境外、传统与现代等发展模式,推动“黔货出省”,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出市场、走出贵州。(记者 于振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