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2005浙江两会 > 热点透视 正文
   

构建和谐社会:你我共同的愿望

www.zjol.com.cn  05-02-28 11:2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主持人: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那么具体而言,构建和谐社会对我省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邬兴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浙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社会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分化,包括阶层的分化、贫富的分化、城乡的分化、东部与西部的分化。这种种的分化,使社会结构更加多元,由简单变得复杂。一定程度内的分化有利于社会效率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但过度分化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浙江经济较为发达,社会分化变化更为明显,不安定因素更多更复杂。如何在这一阶段把矛盾控制在社会变迁的可承受范围,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进而顺利实现现代化,是浙江必须面对的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和任务。

  沈传缘:众多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社会进入“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即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时期和社会问题的多发时期。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人均GDP已接近3000美元这样一个“门槛”,很多别的地方没有遇到的问题,浙江往往最早遇到。我省提出建设平安浙江,其涉及的也就不单单是社会治安问题,而是解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领域问题的“大平安”,实际上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亟待消除的不和谐因素

  主持人:目前,我省经济社会中存在着哪些不和谐现象?

  沈传缘:当前我省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主要有: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卫生等事关全体人民福利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很大,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还比较缓慢;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资源、环境与工业化的矛盾突出,相当一部分的经济增长仍是以粗放式、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

  邬兴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最明显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了,但城市发展得更快。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扩大到1比3。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就远不是3倍,浙江也不例外。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但若不能够及时予以解决,就有可能危及稳定。尤其是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非法致富现象,对群众的情绪更是一种严重的挫伤。此外,社会治安问题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向和谐社会的途径

  主持人: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那么浙江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沈传缘: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前提,倘若经济增长不能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高结合起来,不能促进普遍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就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因此,必须改变旧的GDP增长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谐社会应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谐社会应该是各地区各阶层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相处的社会。我们应该加大发展循环经济力度,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制,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尽可能减少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杜卫:和谐社会是一种整体性解决问题的理论,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其中公共治理的和谐甚为关键。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社会的和谐,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政府的公共政策、政策安排、制度安排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首先,在政府的发展战略选择上应坚持包括经济、社会、城乡、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真正地体现它的公正、公平和正义。第三,从政府的职能实现来讲,应该由一个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或者说由一个经济建设单一型的政府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第四,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抓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

  主持人:我省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哪里?

  杜卫:构建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具有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理念和机制。我认为和谐社会的机制包括以下内容: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其中的关键是要在社会政策上为困难群体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以“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从这一理念出发,应该关注社会困难群体,调整社会政策。

  邬兴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最核心的是以人为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首先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在我省社会分化日益加大的现实背景下,已经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矛盾与冲突,几乎都与民生问题直接相关,如贫富差距扩大、教育机会不公平、劳动关系失衡、流动人口因受歧视带来的利益冲突仍在扩张,城乡之间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等。这表明我省发展进程中的不和谐与民生问题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显然是化解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并避免冲突与对抗的核心所在,是整个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前提。此外,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理顺工资和收入分配的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 陈雪晔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