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新 中国南海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所副所长
7月12日,菲律宾南海仲裁案非法设立的临时仲裁庭对仲裁案实体问题做出了最终裁决。从程序上看,裁决似乎是为披着“和平”、“公正”外衣的“政治闹剧”及临时仲裁庭的扩权滥权划上了休止符,但随着该案的后续发酵,或将直接冲击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其一,仲裁案的不公正裁决,或为部分争端国企图扩大自己所谓的“主权”声索、实行扩张性侵权“投机”行为,提供了“背书”,给南海争议增添了更多不稳定因素。
仲裁案临时仲裁庭无视中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对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地位和历史性权利做出了不公正裁决。部分争端国为固化非法侵权所得,或“借机”对南沙进一步侵渔、非法建设岛礁等,南沙海域发生渔业纠纷、海上对峙等海上冲突的可能性迅速提升,南沙危机管控的难度亦随之增大。
其二,干扰了南海地区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简称《宣言》)框架下合作的推进落实。
近年来,南海地区受海盗、海上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日渐突出,已成为影响地区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统计,近年来在南海海域发生的海盗事件发生率居高不下,且有持续增多的趋势,其中印尼、马六甲海峡成为全球发生海盗袭击事件和抢劫事件最多的海域。根据其最近的报告,2015年上半年全世界发生了54起海盗事件,东南亚水域发生的海盗事件占55%,超过总数的一半。
又如海洋生态环境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水酸化,特别是近两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南海区域的珊瑚礁白化死亡率迅速上升,南海渔类生境受破坏、南海生态失衡风险上升。
因此,相较争议而言,南海地区显然更需要各方“搁置争议”、通力合作,共同面对和解决日趋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然而仲裁案对《宣言》的否定,不仅降低了部分东盟国家在南海开展海上合作的意愿,或还将给目前正在推进的各领域合作的停滞增添不可控变量。可以说,对于并不乐观的南海地区安全形势而言,未来一段时期,部分相关方的不作为、不合作或许才是南海地区安全巨大的潜在威胁之一。此外,仲裁案的裁决亦将影响部分东盟国家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意愿,从而不利于南海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
其三,大国(特别是中美)地缘政治博弈成为南海问题升温的主导因素。
自菲律宾2013年1月单方面提起仲裁案以来,世界主要大国为获得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纷纷借南海仲裁案,以所谓的维护“国际法”之名,强化介入南海问题。
如美国以南海问题为抓手,加快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近期美国海军出动双航母打击群加大在南海的巡航力度,并随时准备试图扩大巡航范围。
除此之外,日本借助七国集团(G7)会议发表涉南海问题的“海洋安全声明”和通过频繁资助越南、菲律宾提升军备现代化水平,企图“搅浑”南海形势。
今年5月,法国海军拉斐特级护卫舰“盖普拉特”号公然加入美国在南海巡航的航母打击大队。
2016年1月,印度与越南达成一致,将在越南建设卫星追踪和成像中心,进而关注“中国沿岸的海军基地、南沙岛礁上的海军动向”。
澳大利亚今年以来多次对“南海航行安全”表示所谓的关切。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对涉及“五国六方”的南海争议,难道越多的非争端方介入,越有利于争议解决?越有利于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回归南海争议本质,上述国家的举措对南海地区的安全可以说只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仲裁庭的不公正裁决却恰恰为这些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综上所述,仲裁案不仅无助于南海争议的解决,反而导致南海问题日趋复杂。但无论如何,仲裁案都无法否定中国的南海主权,无法撼动中国维护南海主权的决心,无法影响中国发挥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建设性作用和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南海争议的信心。
- 起底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破坏国际法律秩序 特约
- 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就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最终裁决结果阐述中方立场
- 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发表声明:坚决维护我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 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个别国家不能滥用国际法 以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