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祥每次回到寿光,总会有人迎上来和他打招呼,给他讲讲自家的喜事儿。走进寿光街头能看到几家以“伯祥”为名的饭馆和商店。更曾有两位村支书和一名退休教师,自发为他写过一部40万字的“大传”。寿光百姓与王伯祥的这一段一段深厚感情的渊源就是从20多年前,王伯祥担任5年半的寿光县委书记开始的。
政如农功 心向百姓
1986年6月,王伯祥就任寿光县委书记的时候,这里还是有名的贫困县,不光北部是盐碱滩地,还有一条每到雨季就泛滥成灾、让人提心吊胆的贯穿全县南北的弥河。那时,当地老百姓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更别提做基本建设了。在前几任领导的眼里,修大坝需要资金,费工费力,任期就这么短,修了政绩也不一定马上就能体现,于是就在修修补补中年复一年地耽搁了下来。
在王伯祥的心里,做一切事情,只要是对老百姓有益,就豪不犹豫的去敢想敢干。他说:“人民让你当县长,就是要给人民办实事。”上任伊始,王伯祥就着手对弥河两岸70公里做了充分的准备和研究,终于在1988年,即上任的第三年,带领全县20多万群众修成了大坝。
自大坝修成以后,弥河再也没发过大水。当年只为百姓利益着想、不图一时政绩做下的实事,在此后的25年里,给当地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好处。
古语有云,“政如农功”,就是说为官干事,也要勤耕善作,不能急功近利,王伯祥为当今很多党员干部做了一个表率。
实事求是 拓“千年洪荒”
“百姓最重要!”王伯祥一上任,就决定顺应寿光农民种菜的传统,把蔬菜作为支点,撬动市场和产业。然而,时值1986年,计划经济坚冰仍未破,“市场”两字还十分敏感,这一举措在当时遭到了很大阻力。
“什么叫正确的道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就是正确的道路。”王伯祥并没有因阻力而动摇。当被问及,如果“搞市场”出了事情怎么办时,他坚定地说:“天塌下来有我顶着,出了问题责任我一人承担!”
决心下定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整个儿寿光由弥河一分为南北两地,寿南土壤肥沃,在当年有着“昌潍粮仓”的美誉。而占全县面积近56%的寿北则全是盐碱地,草木不生,人民生活无比艰辛。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伯祥坐立不安,“要富就要一起富起来。”1987年10月,治理“半身不遂”的战役打响了。王伯祥亲自到现场,和所有民工一样,白天在工地干活儿,晚上一起住在窝棚。这种精神也带动了县里的其他领导,全县11名常委,9名都住在工地上。经过45天的大会战,寿北这片“千年洪荒”的开发终于取得了胜利。
共产党本色 一切为百姓
一个退休多年的县委书记,离开他曾经任职过的地方20多年,依然被当地人念念不忘,赞誉有加,实属难能可贵。
王伯祥曾坚定地说:“我做的这一切是共产党的原有之意,本来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就应该这么办,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事。”
寿光人说,如果没有王伯祥,就不会有寿光的今天。 如今,这块被当年王伯祥笑称为“恨得咬牙又爱得入骨的土地”,已经从不毛之地发展成全国百强县第24位。
为民、务实、创新、清廉,5年半的无私奉献,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崭新的寿光。王伯祥,这位昔日的寿光“当家人”,他的政绩经受住了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