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源头绿意浓 打造美丽中国的“赣州样板”
客家新闻网 张惠婷 记者 郭传城
82年前的于都河畔,静谧中隐藏着一个“惊天”秘密。今天的于都河畔,火热地进行着一场大“变革”。
8月22日,走进于都河畔偌大的金溪现代农业观光园,“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编辑记者仿佛来到了微信朋友圈的九宫格。原来经常被淹的不毛之地已经改造成了一格格的农场,种上了蔬菜、西瓜、葡萄等不同品种,但都翠绿喜人。
王国强在葡萄园里接受网媒记者的采访。
返乡创业的王国强经营着其中“一格”,发展起了绿色葡萄种植业“我们不打药,眼前是为健康,长远是保护生态环境。这个可以作为我们农乐园网络视频直播最大卖点。”
一座座生态农业产业园,一条条风景独好的旅游公路,一个个效益显著的生态环保项目……赣州是江西母亲河赣江和香港同胞主要饮用水源东江的源头,因此倍加珍惜大自然馈赠的绿色基因,坚定不移走“绿、富、美”并进的绿色发展新路子,争当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排头兵,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赣州样板”。
景色秀美、江水碧绿的上犹陡水湖。
构建南方生态屏障
石城县境内武夷山南面的石寮岽是赣江的源头,总面积16500公顷的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坐落在石寮岽周边。在这个保护区,当地的林场伐木工放下斧头、扛起锄头,专心种树护树。
转变身份的不止这些伐木工人。在安远、寻乌、定南三个东江源头县,农民纷纷响应政府倡导,进行退果还林,改为发展无污染的种植业。“我把1000多株脐橙树砍了,种上大叶樟和含笑,虽然短期经济效益差点,但为了绿水青山,还是值得的。”安远县欣山镇山川潭果业基地果农杜世勇说。
“生态王国”“绿色宝库”之于赣州,不仅是美誉,更是责任。在财力有限、发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赣州做好生态保护的“加法”,着力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
安远农民梅林山先前靠伐木种菇为生,现在他放下柴刀转投生态农业。图为工人在梅林山的葡萄园里给葡萄剪枝。
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重金属污染防治等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全省率先成立首个生态综合执法大队……一系列的护源行动,使赣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达76.4%。
为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赣州探索河道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行由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的“河长制”,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
“原来马蹄河的垃圾没有明确由谁来管。落实‘河长制’之后,确保了治水常态化、长效性。”寻乌县长宁镇村民罗发添说。长宁镇积极向县里争取“河长制”专项经费,并以社会化运作模式成立马蹄河河道清洁队,马蹄河垃圾遍布、河水浑浊现象得到有效改善,重回昔日美丽。
农民转产投资果园种植的猕猴桃。
生态农业活力勃发
绿水青山往往会给守护者带来难以想象的回报。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绿色在赣州人民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它不仅仅是用来保护的,也是用来经营的。
崇义县罗霄山脉东南深山区有一个叫君子谷的野果世界,公司对各类野生水果资源进行长期保护性收购和深加工,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提高了农户的生态保护和开发意识。如今公司建成年酿酒能力1000吨的生态酒庄,带动一大批农户通过种植刺葡萄实现增收。赣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通过发展脐橙、油茶、蔬菜、花卉苗木、生猪、工业原料林等特色生态农业,“山顶树林戴帽,山腰果茶缠绕,山脚瓜菜飘香,山间畜禽嬉闹”成为今日赣南农村最具代表性的美景,回馈给赣州广大农民丰厚的绿色财富,广大农民正在转变为离土不离乡的产业工人。
宁都县大沽乡古教村千亩连片山坡上,几十名村民挥舞着锄头锄草、翻土、施肥,漫山高产油茶树摇曳生姿,把原本赤黄的荒坡装点得绿意盎然。村民陈福林高兴地说:“家里的65亩油茶林均已挂果,去年油茶收入3.2万余元,终于摘掉了多年的贫困户帽子。”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赣州油茶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种苗繁育、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赣州油茶林面积达243万亩,成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并成立江西省首个省级油茶工程研究中心,“赣南茶油”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以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赣州积极推动林权抵押贷款试点,盘活农村山林资源。信丰县新田镇林农陈秋生利用林权抵押获得150万元贷款,解决了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如今他的种植规模较之前翻了四倍,达到2000亩。
生态旅游魅力十足
赣州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8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是全国十八个重点林区之一,优越生态引来无数游客寻幽探胜。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赣州做大做强具有生态、健康、休闲、养生、文化体验等多重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
今年5月,赣州5个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在深圳文博会上签约,这些项目总投资逾76亿元,涉及休闲旅游度假区、旅游小镇、生态城镇等多业态领域,将把最美赣州呈现在世人面前。
近年来,赣州积极开发了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完善龙南九连山、崇义阳岭、安远三百山等富有生态特色的龙头景区建设,打造了一批休闲生态旅游观光点,各类主题的生态旅游节庆活动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了解赣州的重要渠道。
生态环境良好的东江源头——三百山。
采摘杨梅、塘边垂钓、品农家菜……在兴国县龙口镇塘背金桥水保生态体验园,前来进行生态体验的游客一拨接一拨。塘背小流域曾因水土流失严重被称为“江南沙漠”的腹地。赣州将生态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秀美乡村建设、旅游开发紧密结合,科学高效地推进了生态清洁型、生态旅游型小流域建设。
风生水起的生态旅游产业,带动了农家乐、酒店住宿、观光农业等旅游配套产业的发展。寻乌县留车镇雁洋村石崆寨漂流景区自5月试漂以来人气旺盛,景区成立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沟域经济”庄园合作社、景区饮食服务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通过赠送股份、支付田租、解决就业、收购农产品等方式,吸引村民参与景区建设。
截至目前,赣州各类休闲农业企业达1580家,辐射受益贫困人口近30万。上犹县位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崇义县水南村被评为“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绿色,无疑是赣州最亮眼的一抹“底色”;旅游,已然是赣州经济的一张“王牌”。
工业底色不断变绿
近日,一个投资5亿元的新型建材生产项目有意落户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项目产值高、税收高,但由于生态环保要求难以保证,在项目评审的阶段被一票否决,不予入园。
作为革命老区,赣州对项目非常渴求,但赣州更深知一泓清水是何等重要。摒弃简单以速度、规模标记步伐的发展老路,赣州严守三道“绿色防线”: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高污染、高能耗等不利于环保的项目一律不上,对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和产品一律淘汰,对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
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揣着生态这块金字招牌,前来赣州投资的客人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赣州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03.42亿元,同比增长17.1%;进出口总额22.55亿美元,同比增长7.2%。中航新能源、北斗产业园、京瓷精密工具等一大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生态环保项目纷纷落户。
在择商选资的同时,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的转型正在加速推进,通过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不约而同地走向低碳化。会昌县九二盐业真空制盐节能技改项目采用当前最先进的卤水净化、六效蒸发制盐和自动化集成技术,对原有年产60万吨制盐装置进行改造,使年产能提升40%,吨盐综合能耗下降22%。
环保,正成为广大工业企业自我提升的动力。告别搭个小棚子式的家庭小作坊生产模式,南康家具企业争相入驻政府高标准建设的家具产业园,全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科学化、标准化的工序,整洁、规范的生产环境,铺垫着南康家具产业的绿色之路。
以生态为导向,能耗低、污染少和无污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推动生产方式从初级加工、资源简单利用向精深加工、资源循环利用转变。大余县东宏锡制品有限公司研发了一种从尾矿废渣中回收钨、锡金属的国家专利技术,变废为宝打造锡制工艺品,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
调结构、促转型、降能耗,赣州工业底色不断变绿,在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光电机一体化、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五大优势领域已形成较明显的产业集群。五年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3%。
- 【网络媒体走转改】家庭作坊变身创客 于都焕发电商新活力
- 【网络媒体走转改】于都县"光伏发电"助13万人脱贫
- 【网络媒体走转改】江西于都:聚焦精准扶贫 革命老区开启"新长征"
- 【网络媒体走转改】福建上杭古田镇: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