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毅在介绍自己的藤编作品“藤归雁”
中青在线9月9日贵州遵义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欣)马毅很庆幸,自己回来了。
从年均4000元的收入到每年400万营业额,马毅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村,有个“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条街”,50岁出头的马毅住街头第一栋房子,他还是当地藤编产业的带头人。
近年来,该村有112户返乡农村工,通过从事藤编产业,脱贫致富。
2001年,为摆脱“穷乡僻壤”里的贫困生活,马毅和妻子连同村里70多人到广东打工,在佛山市从事藤编工艺。
藤编是板桥镇的传统工艺,马毅很快适应了在外的工作,并且通过学习先进工艺技术,活学活用,逐渐崭露头角。到了2009年,马毅已是公司里的主管。
就在那年,马毅回村给女儿办婚礼,他得知,2008年,政府为扶持当地藤编产业,已建立了信息平台支持藤编产业的发展,并且成立了板桥镇藤编协会。马毅说,他当时觉得,“家乡的发展机会来了。”
他决定留乡创业,不再回广东。
留下的马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家乡跳出传统的藤编老路,另辟蹊径开发藤编工艺。
他注册成立了“遵义市毅丰藤艺有限公司”,培训技术工人,引进外地设备,突破传统样式,实行“公司+农户+远程教学+互联网”的模式抱团发展。
返乡创业的马毅得到了汇川区和板桥镇的支持。马毅说,政府专门为公司的成立和厂房修建、土地征用、资金筹集做好服务协调。这更加坚定了他想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
回乡创业后,马毅一有空就不断琢磨藤编新技术,并屡次斩获大奖——2009“国密董酒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鼓励奖、遵义市第二届能工巧匠作品二等奖、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特色奖、能工巧匠潜力奖、贵州省100名乡土创业能工巧匠奖……每次获奖都能给马毅带来很多订单。
不少曾和马毅一同赴广打工的同村人也纷纷选择了回家。李阳志就是其中之一。 她从事藤编工艺已30多年。李阳志说,在广打工时,每天工作强度大,工资也是老板看心情给。回村后,工作时间更为自由,挣得也比以前多很多。“给自己干活,幸福感很高。”
为带动本村其他村民参与到藤编产业中来,马毅在村里采取了“公司+农户”模式,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销售,马毅免费为加工户提供原材料,还管技术、管质量,管回收,产供销一条龙。
李阳志介绍,平时她们用一周时间编织一个沙发,能卖出900-1000元的价格,个人可在其中赚到200-300元的手工费,如今她和丈夫每月总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
马毅公司的产品种类已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200多种,价格在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且很多产品种类都已申请了专利。近年来,公司的销售额也在逐年递增。马毅说,去年他的公司总营业额达400万,其中年利润高达10-15%。在厂里务工的人员也从以前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50人,其中贫困户6户、12人,每年支付给贫困农户的工资就达12万元。
据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党委书记彭正伟介绍,近几年,板桥镇党委、政府为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制定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外出农民工也是积极响应,纷纷返乡,做藤编、豆腐干,开乡村旅馆、农家乐等等。今年中旬,汇川区委、区政府又投资近3000万元,为板桥镇返乡农民工打造创业创新一条街,使娄山关村112户农民工返乡创业由“打工者”变成“创业者”,为全村456个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一条街,就是我们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成果的最好展示。”彭正伟说。
彭正伟提到,过去大家都是排着队往外走,现在都是迫不及待往家回。今年上半年,外出农民工减少了近3500余人,其中娄山关村减少了700余人。娄山关村也从原来的一类贫困村变成贵州省小康示范村。
马毅认为,如今在家乡创业正当时,他还有很多创新想法想在家乡实施。
“我想带头办个培训班,召集更多的人进入我们这个行业,带动周边剩余劳动力和残疾人就业,给他们传授技艺,把我们家乡的藤编产业做强做大、越做越兴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