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了一个月的太空生活后,神舟十一号两名航天员景海鹏、陈东将在今天下午返回阔别一个多月的地球。回家的路有多长?这一路上他们要经历些什么?来让文静穿越时空,带您感受一下。
浩瀚的宇宙,我们来过。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两名航天员在地球低轨道上工作和生活。现在,带着满满的实验成果和一颗想家的心,他们要返航了。我又一次实现了穿越,进入到了神舟十一号的返回舱。马上要回家了,其实我的心情和航天员一样激动。就在17日上午,两名航天员关闭了“天宫二号”实验舱的前舱门,离开了这个他们生活了三十天的太空之家,回到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准备返航。那么返航的第一件事,是让飞船和天宫二号分开。这个时候,航天员也有两件事要做,第一件事,是给天宫二号和神舟十号之间的对接通道泄压,让对接通道恢复到真空状态,以保障分离顺利;另一件事,就是唤醒飞船。为什么呢?因为在组合体飞行期间,飞船其实是处于停靠状态,相当于是在“睡觉”,里面的很多设备都处于关机状态,马上要分开旅行了,飞船的各个系统就要全面苏醒,该开机的开机,该工作的工作。准备工作做好,飞船就可以和天宫说再见啦!
那么告别是怎么进行的呢?在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的对接机构中,各有两个弹簧。分离时,这些弹簧给神十一和天宫一个反推的力,同时,飞船自身的反推发动机也开始工作,这样飞船就逐步撤到距离天宫二号120米的位置,到120米之后,为了确保安全,地面控制中心还会控制飞船飞到更高的飞行轨道上去,直到两个飞行器之间距离达到20公里之外,才算安全完成分离。各自分道扬镳后,飞船就开始瞄准主着陆场,调整飞行轨道,准备返回。
高度393公里,速度每秒7.3公里,现在,飞船独自向着地球飞去。当然啦,咱们飞船是三个舱段,但是回到地球,只需要返回舱带着航天员回来就可以了,所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然后再是返回舱和推进舱分离。那么现在,时间已经快进到航天员返回地面前的两个半小时左右。轨道舱也同样完成了泄压,和返回舱分离了,大约二十分钟后,返回舱和推进舱也分开。这个时候我们注意到,飞船是大头朝上在飞行,而为了让它在回到大层内能够产生足够的升力,来控制下降的速度和角度,这个时候就要控制返回舱进行姿态调整,变成大头朝前的姿态,准备进入大气层,航天员离家又近了一点儿。这个时候,飞船离地面的高度是120公里,速度在每秒钟7.5公里左右。
不过,大气层欢迎飞船回家的方式有点儿特殊。飞船在穿越稠密的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让返回舱外部产生上千度的高温。
此刻坐在返回舱内部,从两边的舷窗向外看去,窗外一片通红。不过虽然看起来一片火海,可是航天员坐在这里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为什么呢?在飞船返回舱外表涂着灰色的特殊材料,它们可以耐住这上千度的高温,通过慢慢燃烧掉自己给飞船降温,这也就是为什么咱们在地面上看到的返回舱总是外表黑乎乎一副烧焦的样子,其实里面的温度绝对安全舒适。
这个时候航天员要做些什么呢?航天员可以适当地调整姿态,把身体紧贴座椅,同时肌肉紧绷,用腹式呼吸,这是为什么呢?虽然窗外的火海不会给航天员带来什么影响,可进入大气层时,飞船飞行的速度在每秒钟7.5公里左右,高速下降产生的过载会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这个过载有时会达到4个G左右,这就相当于有4个你自己坐在身上,采用适当的姿态,就可以对抗这种过载。
大约下降到约80公里的高度时,就会进入黑障区。由于和大气层的高速剧烈摩擦,在返回舱表面会产生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会屏蔽掉所有电子信号,出现黑障现象。这时,返回舱与地面暂时失去联系,不管是声音、图像、还是遥测信息,全部中断,剩下的只有等待。这对飞船和航天员的心理都是严峻的考验。这一段“最难熬的时光”大概要持续4到6分钟,一直要到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高的地方,黑障才会消失。
出了黑障区,和地面又重新建立了通信联系,接下来一个重要动作,就是开降落伞。开伞的过程,对于坐在返回舱内的航天员来说,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返回舱又是摇摆又是旋转,甚至还有翻滚,这个运动是非常剧烈的。对于人的身体来说,所感受到的,也是非常复杂的一种情况。但是航天员们说,这又是一件他们最愿意看到的事,因为这样的摆动,就意味着降落伞的打开是正常的。
随着主伞的完全打开,返回舱逐渐恢复平稳。这个时候,飞船的速度就降到了每秒钟7米左右。不过,这个速度对于3吨多的返回舱来说,仍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此时,坐在返回舱里的航天员也要系紧束缚带,准备好对抗着陆冲击。接下来,返回舱的防热大底被抛掉。当飞船下降到离地面只有一米的时候,飞船底部的反推发动机就会点火,产生向上的推力,这样就把飞船下降的速度进一步降低到了每秒3米。好了,飞船平稳地降落在了预定的落区,我们回家了!
在航天各个系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终于安全地回到了地面,这感觉真的很好。现在,我已经在期待下一次的载人飞行了,也许,就是飞往我们自己的空间站!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