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发展的矛盾已主要不是总量的问题,而是品种结构、质量安全的问题。对浙江而言亦是如此,眼下的农产品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怎么解决好这一问题,将是浙江农业、乃至中国农业下一步必须要做的事情。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比较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的相关要求,记者发现,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农业发展的目标更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更明晰。对此,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多个领域,浙江农业都有着先行先试的经验,接下来一年浙江也仍需按照会议要求的路径砥砺前行。
绿色优质农产品怎么来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对此,浙江农业并不陌生。
浙江仅占全国土地面积1.1%,不算农业大省,却是当之无愧的农业强省。浙江农业,强在何处?
"强在特色精品、高效生态,更强在浙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深耕多年。"省农业厅质监处处长范克强说,去年9月,浙江更是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由此,浙江在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的加快步子,先行先试。"
绿色优质农产品怎么来?浙江的回答很简单:产出来、管出来。
过去,农民种菜大多凭感觉、靠经验。但这显然不是现代农业,产出来的农产品究竟安全不安全,多少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对此,浙江近年来为主要农产品制订了标准化"作战图",在全省各地菜园、果园、茶园、畜禽养殖场等推广实施
这些图挂在农场里,更烙在农民心中。几时播种、几时施肥、几时除虫,都不再是笔糊涂账。按规范生产,药和肥用得少了,产量不减,品质也更好。目前,浙江共有现行有效农业地方标准419项,配套模式图160套;实施省级以上农业示范项目1190个,辐射面积2800万亩,带动农户276万户。
好产品产出来,更靠管出来。浙江强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主体责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政府对主体的监管。目前,全省已有2万多家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省追溯平台主体信息库管理。
农产品品质上去了,浙江各地有积极培育农业品牌。如今,在浙江各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几乎每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都建有自己的区域公用品牌,如"安吉白茶"、"仙居杨梅"、"临海蜜橘"等。
过去有人担心,搞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又搞标准化生产,农民的效益恐怕要受损。范克强说,其实不然,这些年通过质量安全建设后,许多地方打响了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产生了溢价,最终农民得了实惠。
他举例道,就以"丽水山耕"品牌来说,旗下的农产品如今已实现平均溢价30%。过去,丽水农户的农产品大多走农批市场,最终定价由收购商说了算;现在有了品牌,农民照样能参与定价。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17年浙江仍要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为抓手。"范克强说,无论在标准化生产,还是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浙江都要继续先行先试,既保障广大老百姓的餐桌安全,有帮助农民增收。
农民的权怎么"活"起来
在浙江,如今有超过一半承包土地已从承包农户手中流转了出来,用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也得益于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这片土地上发展迅速,仅家庭农场就超过2.37万个,占全国总数的十四分之一。
这固然与浙江高水平的市场化程度密不可分,同时,更要归功于浙江多年来在承包土地"三权分离"方面的积极探索。
"浙江在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上的实践探索,与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谋而合。"省农业厅经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会议要求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土地的流转规模也将随之扩大。这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为此,浙江一早就着手谋划,提前布局,开展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今年4月,浙江首本新版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在杭州临安颁发。就此,不少农民的一块"心病"就此去除:他们不再担心因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土地流转后,利益受损。一证在手,农民就此吃下了"定心丸",大可放心进城。
小小的证书背后是浙江积极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二轮土地承包关系进行完善。通过卫星影像初步定位辅助地面测绘,农民的承包地完成了精准测绘,建起土地承包数据库和登记簿系统。今年底,我省12个试点县(市、区)土地确权任务将总体基本完成,其他县(市、区)土地调查测绘工作量完成过半。
浙江大刀阔斧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去年,浙江又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工作,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全省29400多个村社的3500多万农民当上了股东。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省推行的又一项重大农村改革。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要求的,浙江先行先试,致力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同时还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接下来,浙江还要深化改革,赋予农民手中的股权、承包权更大权能。"省农业厅经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权能不能流转,又能在多大的范围内流转,还有如何进行抵押贷款,这些都是浙江需要在明年以及更长一段时间内探索的。
粮食安全怎么来保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局长陈灿土说,对于浙江来说,这亦是一项丝毫马虎不得的工作。
这些年来,浙江农业"两区"建设进度迅速,推动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农业"两区"建设让浙江农田正在"大变脸":平坦的机耕路、连绵的钢结构大棚、新修的灌溉沟渠在田野上越来越多……农业基础设施改善,让粮食生产功能区亩均产量比面上高7.3%,单季稻攻关田亩产达到上千公斤,早稻单产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
上月,江山市石门镇泉塘村的117亩超级稻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970.7公斤,其中有一块田最高亩产达1024.13公斤!这一数字不仅再次刷新了我省单季晚稻单产纪录,而且百亩方亩产创全国纪录。创造新纪录便是我省自主选育的超级稻品种"甬优12"。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种业科企合作,积极推进杂交水稻育种攻关。如今,全省杂交水稻育种创新成效显著,杂交水稻品种选育能力居全国前列,选育出一大批符合市场和农业生产需要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个别粮食生产功能区也存在非粮化的现象。"这需要高度警惕。"陈灿土表示,究其原因,仍在于粮食生产终究效益较差,一些农民更喜欢种植苗木等经济作物,甚至还存在极个别农民将农田用于他用。
为了"攥紧"米袋子,浙江正努力推进藏粮于技战略。"只有让农民通过种粮赚到钱,才能真正保证粮食生产。"陈灿土说,为此,这些年浙江发展了一大批'千斤粮、万元钱'的粮经轮作模式,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农技专家指导下,浙江农民靠着"黑木耳—杂交稻"、"水稻—鸭子"、"稻—虾—鳅"等稻田"新玩法",从地里刨出越来越多的收成。近几年,浙江共推广应用"千斤粮、万元钱"等生态高效新型农作模式50余种,面积在200万亩以上。
通过推广应用高产优质的新品、新技术,浙江农民广辟增收路,农业部门也由此努力做到严禁"两区"非农化,防止粮食功能区非粮化。
浙江农民收入增速已连续多年排在全国各省中第一。"明年浙江不仅要做到农民持续增收,更要实现均衡增收,让那些低收入农户增速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收入,农民收入增速又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省农业厅办公室主任童日晖表示,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根及底,仍是要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 汗水滴落泥土 梦想放飞田野
- 【治国理政新实践·浙江篇】借力跨境电商“一带一路” 浙江外贸逆势飘红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45.8%的背后:浙江GDP“含金量”位于发达省区前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