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省“科普进藏区”系列活动走进阿坝州红原县。
四川省科协下派到凉山州布拖县四且村“第一书记”开展培训。
12月初,四川省脱贫攻坚工作迎来首场大考——2016年度全省脱贫攻坚省级验收考核抽查工作培训会在成都举行,全面铺开脱贫攻坚省级验收考核。评判过往工作时,一个理念被反复提及,“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
扶贫先扶智,该从何着手?科普扶贫“三驾马车”,是四川探索的新路径。贫困地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滞后、劳动者科学素质相对较低。为此,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以“扶贫治愚并举、优先壮大产业、增强造血功能、立足长远发展”为帮扶指导思想,创新方式,从科普推动产业发展、银会合作、带动老乡科学素养提升领域三方发力,实现助力老乡精准脱贫目标。
助力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
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根本靠发展产业。适合的技术,则为撬动产业发展提供了“支点”。
古根红对此深有感触。12月18日,这位简阳市石板凳镇高丰村的村民、当年的贫困户正麻利地将运菌袋废料搬运到卡车上。谈起如今,他满脸笑容,“原来挣不到钱,生病吃药都成问题。现在跟着这个小伙子学养(食用)菌,房子都盖新的了!”
他口中的“小伙子”,就是当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石板凳镇食用菌种植协会常务副会长付飚。今年以来,付飚牵头的农技协持续与石板凳镇政府开展了“双特”家庭帮扶活动。前者为“双特”贫困家庭每户免费提供价值1万元的菌包2000袋,并免费培训食用菌种植技术。在其带动下,脱贫致富的贫困户数以百计。
付飚和他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背后,是科协系统“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鼎力支持。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了2.3亿元奖补全省76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37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3个农村科普带头人。2007年以来,省级财政累计投入了9070万元奖补全省597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53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85个农村科普带头人。以这3类主体为支撑,在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机装备、循环农业等领域率先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提升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科技水平。
除上述“班底”外,四川省科协利用自身优势多方开展学会“结对子”帮扶,组织省级涉农学会帮助多个贫困县农技协会培育人才、发展产业;推进专家“进一线”帮扶,建立科技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开展产业规划等服务。
以科学普及助力产业发展,并不止于“生产”。在省科协支持下,凉山州还建立起村级“电商”服务点,通过网络树立当地绿色环保品牌形象,将特色产品推送全省甚至全国市场。“借助互联网技术+扶贫,探索‘以销促产’帮扶模式。”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省创办有“天府农产品交易网”,助力2000余家农技协会拓展销售,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难题。
推动银会合作构建“金融支撑”
要实现产业脱贫,横在四川贫困群众面前的障碍,除了技术就是资金。
资金难题,正在因一种创新方式得到解决——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省分行深度合作,由基层科协组织筛选推荐优质农业产业项目和新型经营主体,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与之对接,形成了资金和技术整合运用、优势互补的“银会合作”模式。
银行与协会共同发力,促成新模式迅速推广。省科协安排科普经费作为“银会合作”财政贴息资金。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安排上百万元经费开展“银会合作、送贷上门”活动。省科协还与邮储银行、农技协建立起三方信息交流常态机制,互相提供重点农技协与金融产品的信息服务,组织农技协与邮储银行适时开展点对点、点对面的对接活动。目前全省21个市(州)都召开了“银会合作”工作推进会,20个市(州)签署了银会合作协议。
至于效果如何?彭山县观音镇果园村万亩葡萄是最好的证明。如今每到葡萄成熟时节,这里就会挤满前来体验田园风光的人们。
彭山县观音镇果园村葡萄协会共有215户会员获得“银会合作”贷款,累计融资2200万元,目前种植品种有36种,种植面积6000余亩,带动周边乡镇10000余亩,解决了48%的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2014年,协会的产值达3亿多元,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超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倍多,大大促进了该区葡萄产业发展和老乡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四川“银会合作”项目累计发放贷款21230笔、金额38.07亿元。各级科协和邮储银行开展的合作,涉及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农产品流通等行业。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全省“银会合作”还将建好基层农技协,解决“谁来贷款”问题;组织好金融服务供给,解决“如何放贷”问题等,从而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带动的作用,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建立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带动科学素养提升摆脱“思想贫穷”
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生命奥秘……今年年中,围绕这一个个极富科学魅力的话题,一场包含数十件组装和布展的小型化经典互动展品与科学表演的“科学大戏”,在大凉山的群山中上演。这是以“体验科学”为主题的中国流动科技馆凉山巡展,让广大群众在贫困地区也能享受到如同大城市科技馆那样的科普公共服务。“之所以穷,首先穷在思想。”凉山州布拖县乌衣村贫困户阿聪尔曲特意走了老远的路,拽着孩子来观展。“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不能让娃儿吃了我没文化的亏。”在他心中,科普就像外面的一面镜子,反射出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以科普推动老乡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省科协正在全省建立起“流动平台”——“科普六进”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今,共举办科普讲座12次,受众1.8万余人次;在县城街道开展科普宣传11次,受众1.4万余人次;在全县5个片区重点乡镇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3.5万余份,受众11万余人次;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次。“流动科技馆”今年已完成逾10个县巡展。
此外,还有固定平台——抓好科普阵地建设。省科协在全省范围免费发放《四川科技报(农业版)》实现贫困县全覆盖;在贫困县建成电子科普屏、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仅以省科协定点扶贫地布拖县为例,今年特木里镇中心校、交际河中心校和洛古乡中心校被县科协等单位联合命名为县级科普宣传教育学校;落实资金30万元,启动该县首个电子科普画廊(LED显示屏)建设项目。
延伸阅读:
扶贫也能“购买服务”
助力老乡脱贫,也能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现?四川省科协用事实证明了它的可能。该协会就以购买社会服务形式,在达州市宣汉县开展了“基层科普阵地建设”和“农村科普培训”两个项目,针对农民开展农村科普阵地建设和农民技术培训,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科普助力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施“基层科普阵地建设”,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配齐和完善村级科普活动室图书架、科普图书、多媒体设备等相关硬件设施;健全和完善村级科普活动室管理制度。
实施“农村科普培训”项目,四川省科协先后聘请省级专家在宣汉县庙安乡、布拖县四且村等地为当地产业大户举行了24场现场技术示范培训,发放了1万余份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青脆李和猕猴桃种植技术手册、核桃和肉牛养殖手册等图书。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