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在新疆塔里木河尉犁县段航拍的胡杨雾凇景观。进入新年,新疆塔里木河两岸出现了难得一见的雾淞奇景,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红柳等沙漠植物披上了洁白的冬衣,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多姿,格外美丽,十分壮观。据悉,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华而成。 确·胡热 摄
中新社乌鲁木齐1月3日电 (记者 孙亭文)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研究成果表明,过去50年可能过高估计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升温趋势。
据悉,准确评估中国西北干旱区气温变化趋势,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干旱区的绿洲冷岛效应对观测气温的干扰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博士郝兴明等人以塔里木盆地为典型研究区,系统分析了塔里木盆地绿洲冷岛效应,重建了夏季绿洲冷岛强度时间序列数据,并据此分离了绿洲冷岛效应对观测气温的干扰。
据介绍,以塔里木盆地为例,现有气象站点基本分布在绿洲区域。据统计,塔里木盆地的43个气象站点,仅有3个站点位于山区,1个站点位于沙漠腹地,而其余的39个站点都位于绿洲内部。显然,站点分布的空间局限性使观测数据很难代表整个区域。绿洲冷岛效应的存在,显著干扰了观测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绿洲冷岛效应显著存在,基于地表温度估算的冷岛效应强度最大可达3.82℃,最低为2.32℃,净辐射是影响绿洲冷岛强度的关键因子。基于能量平衡原理,以夏季净辐射为主要因子,重建了塔里木盆地1961年至2014年的平均绿洲冷岛强度。剔除冷岛效应的干扰后,在过去的54年中,实测夏季平均气温比背景温度要低1.91℃。但是,由于绿洲冷岛强度的显著下降趋势削弱了背景温度的上升趋势,进而造成站点观测气温升温趋势偏高。
研究认为,如果仅依赖于站点观测数据,并忽视绿洲冷岛效应的影响,将可能导致对整个区域背景温度的低估和对升温趋势的高估,进而对干旱区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结果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
据悉,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四周高山环绕。盆地内降水稀少,气候十分干旱,沙漠、戈壁为盆地内主要景观,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位于盆地内。盆地的周边,由于有从高山流下来雪水的灌溉,成为绿洲。(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