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蓝网 -中国蓝新闻客户端 1月3日讯(记者 王梓)近年来,浙江垃圾分类工作因地制宜,采取了就地资源化、减量化的处置模式,使得大量可烂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置。新年伊始,浙江这块工作又收获了一个大大的赞!央视《新闻联播》 1月 3日播出《浙江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类》,对具有浙江特点、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给予了高度评价。
金华塘雅镇竹溪塘村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为了让村民能够直观地确定垃圾的类别,当地农办人员以村民熟悉的“沤肥还田”为基础,采取土办法,将生活垃圾分为“会烂”和“不会烂”两种,这样通俗易懂的命名方式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和农民讲垃圾分类,要用农民的话。”会烂的与不会烂的,这套分类标准虽然算不上多准确,但简洁易懂,符合农村实际。
那么回收来的垃圾去哪里了?
分好的垃圾由村保洁员统一分类收集,“会烂的”垃圾就进入阳光堆肥房;“不会烂”的垃圾再由村保洁员分为“好卖”、“不好卖”两类。
阳光堆肥房
“好卖垃圾”由可再生资源公司回收,“不好卖垃圾”经乡镇转运后,由县市区统一处理。
垃圾分类效果颇丰
塘雅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郑碧波表示,在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以后,全镇每天一共可以减少垃圾1.1吨。
从2014年起,浙江省出台《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和《浙江省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政策,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出要求。不仅是金华,垃圾分类在浙江省其他的大小城镇也已经蔚然成风。根据不同的自身情况,各地政府在垃圾分类的实施工作上因地制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互联网+”助力 “扫一扫”追溯垃圾源头
宁波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通过移动手机终端及通信网络服务进行“垃圾袋扫码登记”、“垃圾开袋检查”、“垃圾车智能称重、视频监控”、“管理员抽查监督”等工作。
宁波垃圾袋上的二维码
居民每家每月都可收到相应数量的垃圾袋,每个垃圾袋上的二维码与居民家门牌号对应。从垃圾袋的接收、发放到领用人信息输入再到开袋检查和扫描,手机扫一扫即可完成。
设立“红黑榜”,奖惩分明
在桐庐,为了督促和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来,工作人员们在各个社区内设立了“红黑榜”。以“积分”换取物质奖励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桐庐垃圾分类“红黑榜”
落实垃圾分类上的“三重保险”
桐庐也有创新做法,根据“户集、村收、镇处理”的流程,产生垃圾的农户会做第一次分拣,第二次分拣则有每天清晨收集垃圾的工作人员完成。垃圾清运到镇里后,镇清运员会第三次分拣,确保垃圾精准分类。
垃圾袋上有“大文章”
衢州垃圾桶里的垃圾袋都印着两个代码,一级代码表示卫生责任区,二级代码表示户主代码。这些代码就相当于垃圾袋的“身份证”。袋子有了“身份证”,谁乱扔就可以查到。
一个个接地气、好推行的举措,让浙江省的垃圾分类工作由最初的“政府推着走”,已经逐步过渡到了“百姓自觉干”。目前,浙江所有县市区均开展了垃圾分类工作。最新统计表明,浙江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超过90%,4500个省级农村垃圾分类与减量试点村每年减少垃圾40多万吨。
- 【治国理政新实践·浙江篇】因地制宜破解“垃圾围城” 浙江模式又获点赞
- 2016反腐倡廉年度词:党内监督 廉洁建设 三地试点
- 84岁退休老师凌晨出门捡废品 卖的钱捐助学生
- 【治国理政新实践·浙江篇】杭州推新型居住证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有变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