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2月26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并发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三周年。3年来,京津冀三地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协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凝聚共识,自我加压,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向党中央和三地人民交上新答卷。近日,本报派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采访团队,深入京津冀三地调研采访,今天起陆续推出反映三地3年来深刻变化的报道,以飨读者。
人民日报北京2月19日电 (记者朱竞若、贺勇、王昊男)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北京疏解了功能,能不能继续发展?如何发展?3年过去,北京用扎实的实践回答了这一问题,走出了一条瘦身健体、减量发展、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坚定不移地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北京3年来锲而不舍的追求。北京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北京自身难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让北京破解难题豁然开朗。调整疏解北京的城市功能,关键是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舍过高速度,得更好效益;舍“大而全”,得“高精尖”;舍局部和眼前利益,得京津冀的协同长远发展。
疏解功能促协同,北京“舍”得坚决。3年间,北京累计退出1341家高耗能、高耗水的一般制造企业,350家中心城区商品交易市场调整疏解,2.8万户商户迁往天津、河北。一般性制造企业,研发在北京,制造环节落地在津冀,2015年北京企业在津冀投资额为1642亿元,同2014年相比增长2.5倍;2016年,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的投资认缴额分别为899亿元、1140亿元,分别增长26%、100%。
功能疏解的“减法”,换来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加法”、科技创新的“乘法”。在北京制造业基地亦庄开发区,一般制造企业走了,5G产业、机器人产业、无人驾驶汽车、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来了!面向未来全球科技竞争,布局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昌平科技城,构成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新骨架。
北京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说:“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建设‘高精尖’的经济结构。疏解非首都功能,就是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调结构、转方式,就是腾笼换鸟,就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就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就是更好地履行作为国家首都的职责。”
京津冀联手治理,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逐步缓解,效果初现。
治空气,首都确立2017年末PM2.5平均浓度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治理目标。3年间,京津冀及周边七省区联防联控,2016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空气质量呈现整体持续改善趋势。交通建设,三地协同布局,断头路连通了,大七环建起了,3年间北京市的车辆持续增长,交通拥堵指数却下降了。教育资源疏解,医疗资源出京,人口随着产业走,北京常住人口增长放缓。
3年过去,北京变化深刻:城市的发展路径,从集聚功能求发展,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从迎接挑战,到抢抓机遇;城市发展格局,从中心城区过度集聚,到城市副中心定位明确,建设提速,全市各区呈现协调发展新气象。
制图:沈亦伶 蔡华伟
地图:国家测绘局审定GS(2017)318号
疏解过程中,可能会给群众带来一些暂时的不便,但从整体看,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更规范了,百姓生活会得到更好满足。
应该看到,空气、交通问题,是北京大城市病的外在表现,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地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13日,本版刊登了《京津冀 协同发展这三年》整版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三年来,成绩有目共睹,但百姓的期待是对未来工作的更高要求。针对读者最关心的环境、交通、医疗等民生问题,本报记者再次专访了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王海臣,天津市发改委主任薛新立,河北省环保厅、交通厅相关负责人。
记者:有老北京担心,搬走市场,买菜不方便了。也有新市民担心,一些医院也在疏解,会让资源更稀缺吗?
王海臣:这个担心很正常,但应该不会出现。我们疏解的是一些区域性的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对于城市日常运转需要的菜市场、便利店等,不但不会疏解,反而会按照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的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加强,完善“一刻钟服务圈”。
比如,2016年全市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网点达到1700多个,新建成的和规范提升的菜市场达415家。疏解过程中,可能会给群众带来一些暂时的不便,但从整体看,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更规范了,百姓生活会得到更好满足。
另外,腾退空间按照要求留白建绿,满足将来城市发展需要。比如,朝阳区西直河,关闭了一个180多万平方米的石材市场,其中160万平方米建成了绿地。这对城市是好还是不好,显而易见。
记者:这几年区域环境改善明显,但有网友戏称,京津冀空气污染也“一体化”了。在环境治理方面,三地有什么举措?
薛新立:天津的环保压力主要体现在大气和水两个方面。
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天津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的主要来源为扬尘、燃煤、机动车、工业生产。我们不断加强三地大气污染治理协作,统一执行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标准,强化环境执法和应急处置联动,联合开展环境执法监督检查、协同查处跨界环境违法行为。
水环境质量方面,从污染源头来看,天津水污染源主要来自上游来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农村污水等几个方面。2016年上半年,由于上游潘大水库网箱养鱼问题严重,引滦入津上游来水水质进一步恶化,天津重要饮用水源地于桥水库总体水质为Ⅴ类,严重超过国家饮用水源地标准,多次发生藻类暴发现象,多次紧急启动蓝藻暴发应急预警,城市饮水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为此,我们积极会同河北省,在环保部指导下开展引滦水环境补偿机制试点,两地共同出资设立引滦入津水环境补偿资金,到2016年底于桥水库总体水质已恢复到Ⅲ类水质,可以正常作为饮用水使用。
河北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近几年,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问题依然不少,偏重工业的产业结构、偏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偏公路运输的交通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农村散煤污染依然较重,小散乱污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总体看,治理任务仍很艰巨,难啃的“硬骨头”会越来越多。
比如区域雾霾,单独一个地方发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联防联控。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更加突出科学治霾,搞好顶层设计;突出协同治霾,强化与京津协同治理,完善联合会商、预报预警和联合执法机制;突出铁腕治霾,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王海臣:空气不好确实对老百姓日常生活有影响,红色预警的时候,学生不能上课,一些单位也不上班。近几年,京津冀共同努力,做了大量治理工作,无论在产业、控车上,还是在扬尘治理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效,PM2.5的浓度也逐年下降。
应该看到,空气、交通问题,是北京大城市病的外在表现,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地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只能扎扎实实、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只要我们持续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奥运蓝”“APEC蓝”“阅兵蓝”早晚会变成常态。
记者:之前有人说,去天津养老,但瞧完病,一些费用还要回北京报销。现在有什么新变化?
薛新立:天津积极推动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并在京津冀医保异地联网结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5年,我们与人社部及北京、河北对接,推动三地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联网刷卡,直接结算,并与河北签订共建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工作备忘录。2016年,与河北省进一步签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办合作协议,确定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38家定点医疗机构为首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
下一步,将加快做好京津两地与国家平台对接的前期准备工作,促进医药资源共享、医保信息互通,实现医保医药资源共享,定点医疗机
构互认,力争尽早实现京津两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记者:有河北读者认为,虽然环抱京津,但河北交通建设还有差距。规划效果能否立竿见影?
河北省交通厅相关负责人:举个例子,廊坊三河市毗邻北京,却一直未通高速。而密涿高速的建成通车将结束这里不通高速的历史,极大拉近它和北京、石家庄甚至是全国其它城市的距离。时间,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就是生命线。以前,这里通往廊坊市区要70分钟。高速通车后,去廊坊市区只要40分钟,去省会石家庄从4个小时缩短至3.5个小时。这对连接沿线各旅游景点,带动沿线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改善旅游区交通条件,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还存在两大瓶颈。一是“断头路”,2014年河北和京津间有京昆、京台、京秦、首都地区环线等高速“断头路”。二是“单中心放射状”格局,从石家庄到张家口、秦皇岛,从张家口到承德,都要绕行北京或天津。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点燃了三地前所未有的联动热情。近两年共打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断头路”“瓶颈路”800多公里,京津冀交通网将由“单中心放射状”向“四纵四横一环”格局转变。“四纵”,即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九通道、京承—京广通道;“四横”,即秦承张通道、京秦—京张通道、津保通道和石沧通道;“一环”,即首都地区环线通道,连通环绕北京的承德、廊坊、固安、张家口、崇礼等节点城市,缓解北京过境交通压力。
2020年,河北将实行快速铁路“市市通”,高速公路“县县通”,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半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